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巨变:“十一五”期间的中国金融业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5日 04:5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金融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金融在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间,从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再到广州亚运会;从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到遭受汶川、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灾害,一系列大事、喜事、难事,令我国经济前行的路显得那么不平坦……这更加需要有效运用金融手段搞好宏观调控。

  2011年开年以来,有些令人不安的物价数据显然对货币政策调控构成很大压力,为了有效管理流动性,央行“两率”齐动,两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一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全面发挥金融调控功能。

  目前,金融调控已经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宏观调控已经从以前过多依靠行政手段,逐步转向使用经济手段。而搞好金融调控,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对市场资源的配置,已成为宏观调控中使用十分有效的经济手段。

  我国金融宏观调控在经历了2010年的“十一五”完美收官后,平稳步入了“十二五”开局之年。2011年,金融调控在众人注目中拉开序幕。回望过去的五年,针对经济不同时期曾凸显的投资过热、国际收支不平衡等诸多矛盾与问题,国家采取的金融调控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间,从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再到广州亚运会;从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到遭受汶川、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灾害,一系列大事、喜事、难事,令我国经济前行的路显得那么不平坦……这更加需要有效运用金融手段搞好宏观调控。

  “‘十一五’期间,我国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着极其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经受了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严峻挑战。”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在其题为《“十一五”时期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成就》一文中这样总结到。

  也许是巧合,五年时间,货币政策也五次发生变化:从稳健,到适度从紧、从紧;从适度宽松,再到稳健,人们从中不难看出这五年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风云变幻。

  经济中矛盾交织,更需要高超的金融调控手段来驾驭。“十一五”头两年,国内经济运行面临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风险,央行及时将货币政策由“稳健”转到“适度从紧”,再调整到“从紧”。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先后1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10个百分点,8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加强对信贷总量的调控,不断优化信贷结构。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转化为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发展势头急转直下,出口大幅下滑,部分企业陷入困境,就业压力明显加大。在此背景下,央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及时将货币政策由“从紧”转向“适度宽松”,先后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保证流动性供应,明确释放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人民银行前瞻、灵活地调整政策重点、力度和节奏,通过窗口指导、风险提示、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注重贷款平稳可持续增长,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与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2010年,在“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针对国内外金融形势,我国的货币政策由“危机政策”逐步走向“正常化”,201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此举意味着国际金融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正式转向“稳健”,而这正契合了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一年,央行先后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差别化的住房贷款利率等措施,同时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人们看到,在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央行还及时化解金融风险,维护了金融体系平稳健康运行;建立健全金融稳定长效机制,全面提升了我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记者 谷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