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拼命三郎”为哪般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5日 12:2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经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周丽敏

  来天津河东区采访,令记者没想到的是,竟采访哭了几位官员。

  其中让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天津市河东区政府建委的刘庆昌副主任。49岁的刘庆昌尽管用力克制情绪,但难掩眼中泪花。

  刘庆昌负责工建(工业建筑)拆迁工作,拆迁整理土地是刘的主要工作内容。对于河东区这样的城市辖区,与其他单列的地级城市不同的是,要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谋求发展只能通过旧城改造来实现,拆迁改造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在记者看来,河东区每卖一次土地,每引进一个项目,都涉及拆迁问题,而与拆迁紧密关联的便是维稳。距离北京最近,如果拆迁工作做不到位,各种矛盾处理不好,都可能出现大规模的进京上访事件,甚至是不可估量的极端事件,而这些事件的发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可打乱整个社会发展格局。

  2008年,万达项目与河东区签约之后,按照合同约定,河东区要在6个月之内将所占项目用地全部整理为“净地”,彼时,51万平方米的项目用地上分布着大大小小不同体制、不同行业的各个单位,有河东区政府所辖的事业单位、有历史遗留的破产国企,还有300多户商贩聚集的批发市场。

  如此复杂的拆迁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可想而知。在该项目拆迁的那段时间,刘庆昌整整瘦了10多斤,与刘同样焦虑,承受更大压力的还有河东区委区政府的主要领导,从挨家挨户动员搬迁到搬迁单位的安置,刘庆昌丝毫不敢怠慢。“我们区委区政府的主要领导都亲力亲为,每天都要去现场看一次,看项目进展情况。”刘介绍说。

  起初,搬迁进展还算顺利,但拆迁到灯具批发的市场时,却遇到了莫大的阻力,300多户灯具商几乎集体说“NO”,并以去北京上访来威胁河东区政府。此时离合同交地的期限越来越近。焦虑和压力让刘庆昌连续失眠,他亲自上门逐家做工作,还多次请商户喝酒吃饭,坦诚交心,以情动人。逐渐,反抗拆迁的商户开始从感情上失去对抗,最终,在合同期限内,所有拆迁全部顺利完成,在整个拆迁过程中没有出现一例上访事件和极端事件。

  事实上,河东区每引进一个新项目都可能面临如此规模的拆迁,各种艰难的拆迁对刘来说似乎已经是家常便饭,在拆迁过程中,他的家人曾遭遇恐吓甚至是绑架,这让刘庆昌十分愧疚,说到此处,刘哽咽了。

  在天津市河东区采访过程中,记者深刻感悟,河东区委区政府的各级干部似乎都有“拼命三郎”的精神,刘庆昌并非个案,无论是房管局还是招商局,他们能为引进一个大项目而不惜成本和代价,平日温文尔雅的女干部可以为项目在酒场醉倒,平日严肃庄重的男领导可放下身段请小商小贩喝酒吃饭,区委书记张建星可24小时为万达项目开机。

  “没有官气、没有衙门作风”,这是记者对河东区委区政府的第一感觉。

  为何河东的政府作风能如此“另类”,是什么在激励这些人如此拼命?河东区一位不愿具名的干部告诉记者:“书记、区长都亲力亲为,什么事情都做在前面,上面领导身先士卒了,下面自然而然就跟随了,一个政府的工作氛围一定是自上而下的。”

  不服输、敢争敢抢,是记者对河东干部的第二印象。

  事实上,每个城市管理和运营也可比做成一个企业,在记者看来城市运营还需要融入些企业思维,多些竞争意识、进取意识远比只喊“假大空”的口号有意义。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t.sina.com.cn/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