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跑起来的廊坊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5日 12:2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经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徐聪

  任何城市要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先行。

  记者从北京北四环出发,沿京津塘高速公路驱车20分钟左右,就来到了廊坊。这种得天独厚的交通便利使得廊坊成为北京产业转移的宠儿。

  看一串数据:“十一五”期间,廊坊实际利用外资突破20亿美元,年均增长13.2%;截止到目前,已有近500家外资企业在廊坊落户,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6家。华为、富士康、中兴、京东方、汉王等IT企业在廊坊建厂,投资总额超过了200亿元。

  在这些投资的背后,是将运输功能发挥到极致的交通轨道。目前,廊坊境内有京秦、京山、京九等多条铁路干线与京津塘等高速公路。至2010年底,廊坊公路通车总里程达9006公里,是“十五”末的105.5%。期间,廊沧高速公路、密涿支线高速公路、京台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密涿高速公路廊坊至北三县(三河)段控制性工程也已开工建设。

  廊坊交通总体来说比较发达,截至2010年年底,廊坊与京津道路接口达109个,北京市公交车通达廊坊7个县,日发车2795班次,日均客流量约为21.2万人次。但是交通发达很大的一个特征和问题在于它是“过路型”交通,这对廊坊市本身的辐射带动作用还不够大。

  为了对“过路型”交通进行改善,廊坊市规划局科长马世邦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在‘十一五’期间,廊坊已经推进了京山铁路客运改造等重大项目,加快了北京L2轻轨线延伸至廊坊主城区和地铁M6线延伸至燕郊,支持京沪、京唐、津保高速铁路建设。”与此同时,“廊坊正在积极支持京津塘高速扩容;规划建设好京秦、唐廊、津石三条高速公路对接天津主通道。”马世邦说。

  尽管处于“半小时进京,一小时下海”的交通要道,在汉王制造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徐兆琦看来,廊坊的硬环境与软环境相比,那是“相当有差距”。

  汉王是较早落户廊坊的企业,“自从汉王上市以后,有不少地方都为汉王提出了优惠的投资条件,但是汉王总裁刘迎建始终不肯离开开发区。2010年,刘总对燕郊开发区的投入就达将近4个亿。”徐兆琦介绍。

  据徐兆琦回忆,汉王在1998年首先进入廊坊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时,汉王只有三五款产品,而且资金比较缺乏。“但是市政府立刻给我们提供了创新基金,在企业借贷方面给予了支持。”

  令徐兆琦记忆犹新的是“那时开发区的基础设施还不太好,路灯比较暗,而且门前这条路都没有门牌号,没想到当时市政府特别重视,立刻就开了专题会马上解决了这些问题。”

  徐兆琦告诉记者,随着廊坊开发区的发展成熟,廊坊市内的软环境管理也越发科学。

  2007年12月,廊坊市委、市政府启动数字化+综合执法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廊坊市综合执法局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廊坊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规划、建设、综合执法和“12319”城建便民热线等城市管理资源,建设了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库及网格信息采集、综合等子系统。

  “以前路边的井盖丢了都没有人管,现在每天都有城管监督员在街上巡查,只要城管监督员将出现的问题拍摄下来,一秒钟之后信息就能通过手中的‘城管通’上报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办公室监督中心。不到半小时,市政处的维修人员就会赶到事发现场,对丢失的井盖进行补装。”该人员向记者介绍。

  另外,为了严防事故无人处理,廊坊还建立了“市长通报制度”,也就是说当事故没在规定时间内给予解决,机器会自动亮红灯,然后自动传达至市长。“市长开会的时候就会亲自进行责问。”该人士说。

  经过几年的城市数字化综合管理,40多万项涉及大件废弃物、私搭乱建、垃圾碴土、宣传广告、街面秩序、工地管理、环境卫生这7个方面的城市管理问题得以解决。

  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今年,廊坊又在霸州、三河、燕郊开发区3个县城和重点镇推进了“数字城管”试点。

  除了这种数字城管带来的环境升级,据记者了解,政府对园区的企业也是越发关注。“从来没有一个政府工作人员会在我们这里吃拿卡要,”徐兆琦说,“那是因为对相关职能部门有严厉的管理机制。”为了支持企业发展,廊坊市政府设立了行风监督机制。行风监督人员会对各个职能局的工作作风进行监督,并及时打分。

  不仅如此,“开发区也有区联络员,每个月23号开会讨论,只要企业在生产、经营当中遇到什么困难,哪怕是水、电、暖这类小事,他们都会给予解决。”徐兆琦对记者表示。也正是得益于企业的“反哺”,廊坊招商引资硕果累累。廊坊招商局研究院傅占峰对本报记者说。“廊坊连续两年举办了‘北京廊坊周’活动,成功引进了投资100亿元的大厂首钢装备制造业基地、投资300亿元的浙商服装城等一批重大项目。”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t.sina.com.cn/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