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6日 20:4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王超 李会报道
受灾害天气和国际粮价飙升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备受各界关注。代表今后农业生产发展方向的现代农业自然成为了今年两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
众所周知,我国现代农业进程的最大障碍就是我国地少人多。再加上土地流转政策的不给力,农业生产很难实现真正的规模化和机械化。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张亚忠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这种一家一户的耕作模式,农民肯定不会对农机产品有太大的需求,今后机械化进度会越来越缓慢。其根结就在于土地流转要有突破,土地可以自由流转,农业的集团化生产才能实现,大型农机产品才有需求。
九三学社中央向两会提交的《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提案中建议,我国要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采取引导种粮大户、扶持中介组织、鼓励土地入股和租赁等多种形式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是必然趋势,让能人去种地,让土地出更多的效益,是我们的目标。”张亚忠说。
但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下,贸然彻底放开土地流转恐将造成很多社会问题。“彻底放开土地流转最重要的前提是要让失地农民能活得下去,活得更好。但我国很多农民工现在还无法在城市获得户口、社保和稳定的工作。还不能把他们手里的土地‘夺走’。否则,很可能会出现一批失地又失业的农民,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农林科学院副院长袁汉民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目前,我国并未找到一个比较稳妥的土地流转方式。各地所尝试的股份制、公司化等方式并不是很理想,隐藏的风险都很大。
“目前的土地流转大部分还属于政府推进,有些地区甚至是强行把农民的土地转租给企业30年。企业所给的租金也很低,大概是800斤稻谷或是1000元钱。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并未真实受益。”郑风田说。
对此,温家宝强调,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反对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
土地流转不能彻底放开,并不意味着给现代农业发展按下了暂停键。“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并非只有把大量的耕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一条路。我们还有捷径可走。”郑风田说。
郑风田表示,农村里大部分的年轻壮劳力都外出打工了,剩下的都是妇孺老幼。对他们而言,种田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各级政府今后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出钱将耕地统一平整,把节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齐全。然后,在一定区域内采取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收割的生产方式。农民只需要支付给承办方一部分费用即可。
这样的方式可以解决我国很多的难题。郑风田表示,首先,有利于我国节水灌溉工作的推进。节水灌溉设施价格昂贵,单靠农民是无力承担的,只有国家出钱。采用节水灌溉可以节水3/4~4/5,更有利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其次,有利于我国配方施肥工作的进展。我国过量施肥现象十分严重。由于知识等因素,农民没办法自己进行配方施肥。进行统一施肥之后,国家应该承担起这个重任。最后,有利于我国口粮安全的保证。实行统一生产之后,种植粮食会变得更加省时省力,刺激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更加重要的一点是,采取这种模式不会抢占农民的土地。“土地还是农民自己的,收成也是农民的,国家补贴也会一一到位,甚至不会耽搁农民外出打工,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郑风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