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基金人才之惑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7日 01:5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程亮亮

  葛优大爷在几年前就将一个真理诙谐地告诉我们:“21世纪什么最贵? 人才!”如今的公募基金界在经历了之前的高速发展之后,终于被“人才”的问题折腾得甚是受伤。

  高速发展之后的人才之殇

  中国公募基金业最近这些年的发展可谓高速,从之前的老十家,迅速扩容到如今的60多家,产品也多到连取名字都成为一件难事。但是,行业的高速发展也使得人才配备的相对落后问题很快浮出水面。

  于是,公募基金界的人才流动问题经常见诸各大财经媒体的报端。人才的匮乏导致已有经验的人才身价水涨船高,“此处不加薪,自有高薪处!”《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曾采访某位刚完成跳槽工作的基金从业人员,该人士就表示,“外面薪资水平都在上涨,到哪里都是做投资,人往高处走嘛!”

  显然一句简单的“人往高处走”其实是最好的掩饰。其实对于诸多的基金从业人员而言,同行业的基本薪酬其实相差并不会太多,离开的背后远远不是薪水那么简单,要么给职位,要么给环境,要么给关怀!流动的背后其实更是一种文化的较量。

  国金证券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基金经理合计变动220次,数量较前几年明显增多。但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对于很多公司高管而言,都认为这种人才的流动实属正常。南方基金总经理高良玉就曾公开表示,基金行业人才的流动没有非常突出的异常,和其他行业相比,很正常。

  争夺战背后的业绩伤害

  正如某位已经正式离开公募基金界的“大佬”所言,公募基金的人才流动在未来几年将成为常态,但是真正需要关心的并不是人才的流动,而是人才流动背后可能带来的对于公募基金业绩的伤害。

  这位基金“大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投研团队的不稳定将直接影响一个公司的投研成绩。“尤其是核心人员流失,对于任何一家公司的打击都将是难以承受的”。的确,有统计数据显示,从2010年基金公司的业绩表现看,团队稳定性高且人才储备较健全的基金公司逆市突围,而人才流动频繁的公司却兵败滑铁卢,即使大型基金管理公司也未幸免于难。

  仅以去年业绩表现喜人的华商基金为例,2009年成立以来,共计有6只基金,9名基金经理,且公司成立以来尚未发生过投研团队的核心人物离职。有业内人士就表示,华商的成功主要就是因为它的投研团队的相对稳定,多年磨合之后合作起来相当顺手,应对市场也顺手很多,从而业绩表现很好。

  内生性培养或成未来主流

  人才的匮乏必然带来相互挖墙脚的出现,但是各大公募基金管理公司都深知,挖墙脚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内生性的培养已经成为各大公司的共识。

  首先所需要改善的便是内部的激励机制。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基金公司都已经将公司的激励机制作出修改,更为人性化,从而使员工有更强的归属感。

  与此同时,对于内部员工的人生事业规划图给予明晰。沪上某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就在这方面做了很详细的改进。据该公司人士介绍,公司将投研团队的升职路线明晰,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助理,再到基金经理,每一次变化需要哪些条件以及时限,“让所有人都能看到希望。”该公司人士表示。

  还有公司甚至强化团队作战。“团队作战的好处是使得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离不开任何一个其他人,这样的话一方面可以使得业绩更好,也使得团队黏性增强,变动的可能性大幅降低。”有人士向记者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