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农村金融在农业现代化中大有可为 代表委员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4日 06:3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金融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李文龙

  记者李文龙近两年持续的灾害性天气以及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愈发凸显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保证我国粮食供需基本平衡、稳定农产品价格,进而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代表、人行济南分行行长杨子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农业现代化必将引发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场新革命,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制度的重大变化。这既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又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杨子强说,农村金融必须要紧紧抓住农业现代化这一历史主题,明确目标方向和改革路径,充分满足农业现代化产生的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那么,农业走向现代化的路径是什么?农村金融在其中又扮演何种角色?“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农垦总局局长王一新在“两会”期间表示,规模化和土地集约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必由之路。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人大代表表示,农业现代化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必须改变我国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杨子强认为,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粮食基本自给,必须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这又必须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财政资金等的引导作用。另外,“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金融机构应大力支持做大做强我国种子产业,打破国外种子垄断。

  推动农业现代化不仅是保证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供给的需要,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认为,要增加农民收入,根本的措施在于通过农业的现代化让农村的劳动力更多、更快地转移到二三产业。

  杨子强对此表示赞同。他说,“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同时大量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金融机构应积极支持农村非农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大力发放额度较大的创业贷款,支持农民自主创业;积极帮助在城市从业的农业户口人员就地购房落户,促进城镇化建设。

  杨子强认为,农业优化资源配置必然要涉及财产权利关系的变革。这也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政策空间。金融机构应充分研究和抓住机遇,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养殖水面使用权、农村住房抵押、林权抵押贷款等业务;同时,围绕担保抵押难这一制约农户和小企业贷款的关键,以拓宽抵质押标的物范围为重点发展新的金融产品,支持农村更多的资源转化为价值,进而促进财产权利流转和变革。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农民享受到的现代化的金融服务越来越多,千方百计提高农民这一受众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金融意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农业要现代化,农民必须首先现代化。”杨子强说,金融机构也应积极支持农村文化大院、图书馆、网络教室、农民夜校等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农民学习金融、经济、生产经营技术等知识提供条件,推动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作为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农村金融机构应根据农民财富增长和观念提升产生的新需求,积极在农村发展理财、银行卡、消费信贷、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业务。

  多位金融界人大代表表示,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对农村金融的需求也将是革命性的。农村金融必须抓住农业现代化这一历史主题,按照中央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要求,从市场需要出发,加强组织机构、体制机制和产品服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