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中企利比亚教训:政治风险控制不容忽视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5日 13:4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财经》杂志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一场涉及75家企业、35860人的大撤离,一次中资企业海外淘金的“政治风险控制”必修课

  《财经》记者 鲁伟

  中国政府掌握并有回国意愿的35860名在利比亚的中国公民已全部撤离回国,中国的应变能力引来国际主流媒体一片赞赏,但对在利比亚承包工程项目的75家中资企业而言,它们无暇顾及这些“表扬”,因为撤离意味着此前的投入可能就此打了水漂。

  3月1日,商务部和国资委共同启动了央企在利比亚海外资产损失情况评估工作。国资委相关人士告诉《财经》记者,13家央企在利比亚的损失一些是固定资产损失,另一些是承包工程垫付款方面的损失,“具体损失目前无法确切统计”。商务部部长陈德铭3月7日对媒体表示,“我们在利比亚没有投资,但我们有75家企业,在那儿有50个项目的工程承包,涉及的金额有188亿美元。”

  相关上市公司陆续发布的公告表明,中资企业在利比亚的资产损失情况不容乐观。3月1日晚,中国铁建(601186.SH/1186.HK)发布公告称,公司在利比亚有三个工程总承包项目,合同总额约279亿元,目前仅完成合同额约45.2亿元。中国铁建是目前在利比亚承包项目金额最大的中资企业。

  3月3日,中国铁建在利比亚的3572名员工全部撤离回国,其在利比亚的三个铁路项目也全部停工。而为了夺得利比亚铁路项目,公司“跟踪了差不多十年时间”,中国铁建国际部副部长廖军4日回忆说。

  中国铁建的投资故事是中资企业“掘金”利比亚的一个缩影。利比亚一直以来都是阿拉伯世界中的“和平”典范。1969年卡扎菲上台后斥巨资大力建设铁路和水利、住宅等工程项目。这不仅促进了利比亚经济的发展,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1981年起,中国公司进入利比亚承包劳务市场,在石油、通讯、建筑、基础设施等领域寻找合作机会。2008年、2009年是企业“掘金”利比亚的高峰期,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发布的《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报告》显示:那两年新签合同金额分别为100亿美元和58亿美元。

  然而没有征兆的政治动荡使得中国公司遭受重大挫折,所有在建项目被迫停工,其中大部分仍处于建设初期。

  除了中国铁建等央企,民营企业这次的损失也很大。2009年3月,北京宏福集团在利比亚承包了5000套住房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合同总额为35亿元。“虽然完成了40%的工程量,但甲方只支付了25%的工程款。”宏福集团一位高层向《财经》表示,公司在这一项目上至少亏损4亿元,“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找保险公司寻求一些赔偿。”

  《财经》记者了解到,此次遭受损失的企业中有很多是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下称中信保)客户。接近中信保的人士向《财经》记者分析,承保合同金额累计可能有20多亿美元,“但赔偿金额不会很乐观,因为利比亚事件最终还未定性,属于何种赔偿性质还很难说。”

  这不是大多数企业能够预料得到的局面。一位央企高管向《财经》直言:“利比亚的局势一直非常稳定,这是一次意料之外的风险。”

  此次中国公司在利比亚遭受损失的经历,给所有期冀在海外掘金的中资企业敲响了警钟。截至2009年底,中国在世界17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3000家海外企业,资产超过1万亿美元。面对日益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国企业应当提高抗风险意识,从而更好地保护其海外资产。

  “中国企业现在还没走出‘投资冲动’这个阶段,很少考虑当地的政治风险。”全球品牌咨询服务机构英特品牌(Interbrand)公司中国区总裁陈富国告诉《财经》记者。

  前述13家投资利比亚的央企(或旗下企业)均为上市公司。《财经》记者在查阅这些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时发现,有的上市公司招股书中甚至没有提及政治风险。2010年11月1日,由中国商务部和驻利比亚使馆共同发布的《利比亚国别投资指南》也将“政治稳定”作为利比亚的投资优势。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向《财经》记者强调:“政治风险需要政府和企业一起重视,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防护,但现在这一块是很缺失的。”

  不过,中国企业“走出去”时,也带着“后发劣势”的无奈。成熟的低风险市场竞争都很激烈,几乎全为跨国公司占据。为了寻找竞争烈度相对较低的市场,中国企业就难免要冒各种风险。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告诉《财经》记者,中国企业不能“老盯着发达国家,去利比亚等新兴市场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