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城乡一体 协调发展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6日 20:1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绿色画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如果我们把“第一个率先”的小康和“第二个率先”的基本现代化都比作木桶的话,后者无疑比前者更具高度。这种“高”,不仅仅单指桶的绝对高度,还包括桶板的平均高度,以及板与板之间的差距更小。这就是张家港人的“新木桶理论”。 实现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这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期,张家港人又将协调作为迈向“第二个率先”的突破口和落脚点,引领港城科学发展的新实践。

  翻开张家港的发展史,协调一直是最亮的特色。早在上世纪80年代,乡镇工业异军突起之时,张家港就加快了农村工业化进程;到了90年代,开发区和开放型经济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张家港人又抢先提出:让“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实现“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以卫生创建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作为突破口,不断促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市民与农民携手同行,形成了城乡统筹发展的鲜明风格。

  进入新时期,在“第一个率先”迈向“第二个率先”的征程中,张家港人再度将目标锁定在“协调”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协调张家港”、争创全省“第二个率先”示范区的发展总目标。

  围绕“协调”这根“指挥棒”,张家港的发展追求、评价标准、考核方式等都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它不再以“经济”为核心,而更加突出“协调”、“民生”和“文明”,分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生活品质、民生福祉、社情民意评价五大类40项指标和10个方面的公众满意度测评,涉及民生福祉的指标超过一半以上。

  伴随新目标的确立,一系列惠及民生的举措随之跟进。包括社会救助、医保、社保等都进一步扩大了范围、提高了标准,民生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像城保扩面工作,张家港将用两年时间,投入数亿元,完成11.5万户农保参保人员和被征地农民城保转换工作。

  协调之于张家港,决不是一个字面上的概念。在张家港,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基本是无差别的。这种无差别不仅指现代化的教育硬件设施,更指师资配备等软环境。教育均衡化,只是张家港协调发展的一个缩影。坚持“五个统筹”,张家港走出了一条协调发展之路:

  ——统筹城乡规划与建设,形成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发展格局。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形成以工哺农、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

  ——统筹城乡各项改革,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统筹城乡生态结构,建设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绿色花园城市。

  张家港市制定了《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意见》,重点在深化提高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这“五个一体化”上下功夫。

  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核心问题就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基本手段是推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但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有“制度之手”来推动,也要发挥“市场之手”的作用,“两只手”形成合力与巧劲,绘就新的“协调之法”。

  对此,张家港人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在“五个一体化”中,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张家港的基础较好,难点是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要保障农民既能离土、又能离乡,既能就业、又能创业,既能安居、又能就业,不仅需要政府大力推进“三大合作”改革以及“三置换”等工作,同时也需要引入市场化经营理念,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其中,并充分发挥出农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城乡产业布局也是如此,政府的政策支撑是一回事,市场经济法则同样需要重点考量。还有在公共服务上,也要坚持“两条腿走路”,要让服务对象和服务主体“两张脸”都微笑起来。

  纵观张家港协调发展历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因贫困而产生的原始发展冲动,到追赶先进、加快发展;从“两手抓两手硬”,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通过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高点定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不够全面到比较全面,从不够协调到比较协调,从而形成了张家港协调发展的区域特色。(根据陆晓华文章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