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进口非长久,自产渐萎缩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6日 22:1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棉花种植亟待提高收益率

  本报记者 王超报道

  近日,各省统计局相继发布了2010年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数据,河南、河北、安徽、山东、新疆等省区的棉花产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山东省下降幅度最大,较上年减少21.4%。

  这已经不是我国棉花第一年减产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棉花产量为762万吨。2008年减至749万吨,2009年减至640万吨,2010年再次减至597万吨;从棉花种植面积来看,和2007年相比,减少1614万亩。

  北京中期期货分析师许晶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棉花连续减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这几年的气候灾害比较重;另一个是棉花的种植效益已经大大下降,对农民失去了吸引力。

  “除2010年之外,近几年棉花收购价格一直偏低,仅在万元每吨左右。粮食价格却在稳步提升,棉花对于农民已经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许晶说。据中国棉花协会估算,正常情况下,要想保证种棉花对农民有吸引力,棉花和小麦的价格比应该在8:1,棉花和水稻的价格比应该在12:1,但近几年大概只有6:1的水平。

  种棉花是一个费时费力的活。“与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机械化程度相比,棉花的机械化作业程度很低。再加上棉花的虫害升级较快,种植棉花防治需要大量地投入人力、物力。这就让农民不得不在棉田上耗费更多的时间,直接影响到了农民外出打工的收益,所以他们更愿意种省心的作物。”许晶说。

  从3月份种棉到11月份收获结束,棉农基本上不能外出。据业内人士计算,种植棉花农民需要投工30个每亩,小麦和玉米则只需6个左右。种一季棉花,农民可能四五个月没办法出门打工。按照每月1800元的打工收益计算,每年要减少七八千元收入。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尽管2010年下半年棉花价格大幅飙涨,棉花种植面积下滑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供给无力导致棉花价格飞速飙升。下游的纺织企业和服装企业被迫减产停产,有些甚至被逼到悬崖边上。

  无奈之下,国家开始加大进口力度,以弥补国内需求。根据统计,中国2010/11年度前4个月累计进口棉花127.6万吨,同比增长49.9%。

  “进口并非长久之计。棉花毕竟不是大豆,国际市场并没有多少棉花可供中国进口。”许晶说。数据显示,本世纪我国棉花进口基本保持在每年200万吨以上,最高达到360多万吨,占到了全球贸易量的50%左右,增长幅度已然不大。

  进口棉花也没有价格优势。3月4日,国产棉花价格在32000元每吨徘徊,而进口棉花的到港价格已经到了39000元每吨。“‘中国需求说’又往往是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最大推动力。”东方艾格分析师马文峰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我国棉花缺口还是要更多地靠国内来解决。许晶表示,我国棉花实现自给自足并非没有基础。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棉花种植面积还很大,新疆等地区的种植也是很普遍的,供给来源很广泛。关键是如何刺激棉农的种植积极性。

  马文峰表示,影响棉农种植积极性的,主要是效益问题。国家通过直补可以让农民尝到甜头,让农民感受种植棉花有钱可赚。种植粮食,农民可以拿到粮食综合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多种补贴。部分地区补贴力度高达六七十元。而棉花仅有良种补贴一项,每亩的补贴额为15元。

  与此同时,国家还要加强市场信息服务。进一步加强对棉花市场的预测和研究,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及时向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准确可靠、系统完整的市场信息。要研究和建立统一、准确以及权威的棉花数据统计系统,采取科学的统计方法,摸清中国的棉花产销数据。禁止棉花价格出现短期内的剧烈波动,稳定农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