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7日 07:4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主持人:本报记者 叶晓楠 张 红
嘉 宾:谢经荣(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杨庆育(重庆市发改委主任)
杨 超(中国人寿集团总裁)
麻建国(江苏省政协副秘书长)
温家宝总理日前在两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国将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今年要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共100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50万户。保障性住房应该如何建?资金缺口怎么解决?土地供应怎样保证?就此,记者采访了部分专家和业内人士。
惠及低收入人群
记者:如何看待各级政府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的努力?
杨庆育:住房涉及到老百姓的基本生存,是基本需要。我们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居民收入出现差距,一部分人还是比较穷,很难买得起房子。现在,国家密集出台保障性住房措施,安排专项资金,保障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要,这是非常及时的,也是非常应该的。
麻建国:一年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各地都对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所需要的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上就能看出来。第一是资金,各地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投入积极性都比较高。第二是土地,我们看到各地政府拿出了诚意,把很多原本用于搞商业开发的土地拿来搞保障性住房建设。我身边有很多博士生、硕士生,他们毕业之后就买房不现实,可又迫切需要住房。公共租赁房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这让我切身感受到,保障性住房建设不仅惠及了低收入人群,也惠及了城市“夹心层”。
多元化解决资金缺口
记者:如何解决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资金缺口?
杨庆育:不同城市有不同的情况。我觉得,各个城市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应该留下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用作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来源。政府财政在“地”上面还是应该做些文章。一般来说,各个城市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开发,政府要把因为开发而带高的价格和原来价格之间价差的一部分用于造福老百姓,这其实就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杨超:如何吸纳社会资金参与、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充足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是保障性住房制度长期有效运转的关键,特别是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周期长、资金来源稳定等特点,非常适合参与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和建设。为此,建议保监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牵头,尽快出台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投资及管理的相关细则,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谢经荣:为解决资金问题,建议由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主导,采取股份公司制设立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投资基金,投资建设公共租赁住房。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宽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资金来源,引导民间资金有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另一方面可以吸引一大批具有丰富房地产开发、运营经验的房地产企业投身保障性住房建设,提升建设速度和质量。同时建议政府在土地、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后续管理应完善
记者:对保障房建好后怎么管理有何建议?
麻建国:保障性住房,既要建好更要分好。目前在保障性住房管理中还存在缺乏完备的后续动态管理政策法规、继承政策有待完善、家庭信息采集难以管理到位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出台相关法规,解决保障性住房后续管理问题;在现有管理基础上建立规范化组织,加大监管力度;明确政府职能,建立针对保障性住房的物业管理制度;建立经济适用房的政府回购机制,切断经济适用房向商品房转移的通道,优化保障性住房资源配置;建立动态管理指标体系,严格规范年检与退出的程序;推动部门信息共享,建立全面真实的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