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双汇救赎 基金是捧是杀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7日 11:4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北国网-时代商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A股上市公司再度绊倒在食品安全问题上。

  3月15日,央视新闻报道瘦肉精猪肉流入控股股东双汇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双汇发展倒在了跌停板上。当晚,双汇发展发布停牌公告,称“待相关事项核实清楚后复牌”。但截至记者发稿时,仅大股东双汇集团发表了致歉声明,双汇发展方面没有明确复牌时间。

  谋划整体上市的双汇发展,一直是基金的宠儿,跌停之后的双汇发展股价仍高达77.94元,这样的高价股,一向缺少散户捧场。截至2010年三季报,持有双汇发展的基金数量达63家。突如其来的瘦肉精事件显然杀了重仓基金一个措手不及。急刹车似的停牌,防止事件在未明朗前股价进一步下跌,也给了重仓基金喘息的机会。

  重仓基金吃大亏

  去年11月29日,停牌长达8个月的双汇发展宣布复牌,并带来了利好消息:通过资产置换、定向增发以及换股吸收合并等方式,双汇集团相关肉类资产将全部注入上市公司,资产预估值约为340亿元。提前埋伏在双汇发展中的机构,借势大举拉抬,双汇发展复牌后股价一路狂飙,连续涨停,股价最高达96.44元,与停牌前49.48元的价格相比,股价涨幅接近翻番。但在创下96.44元最高价的去年12月8日,双汇发展成交量放出天量,或有机构已经选择了获利出逃。

  此后双汇发展股价有所回落,瘦肉精事件曝光前,双汇发展股价已经在80元上下徘徊了3个多月,直到3月15日,因瘦肉精事件放量跌停。“那么多机构驻扎双汇发展,就是在押宝重组。但突如其来的瘦肉精事件,给很多机构打了个措手不及。”证券分析师陈中洋说。截至2010年三季报,双汇发展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基金占据7个席位,包括兴业趋势、嘉实基金、诺安基金、博时基金、上投摩根、长盛同德等。统计显示,7只基金合计持股7021.6万股,仅3月15日一天,上述基金的浮亏就接近6亿元。

  昨日,由于双汇发展停牌,重仓基金暂时躲过一劫,净值均实现正增长。

  瘦肉精殃及池鱼

  瘦肉精事件爆发后,双汇发展周一便创下复牌后的首个跌停。

  瘦肉精被认为是肉制品业的“三聚氰胺”。双汇发展一直是基金的宠儿,周一的跌停之战则成了机构之间的对决。盘后数据显示,当日买入前五名和卖出前五名均为机构席位。其中,买入总金额合计2.09亿,卖出总金额合计1.84亿元。

  双汇爆出瘦肉精事件后,不仅打压了双汇发展的股价,就连与其相似的上市公司——雨润食品,在香港股市已连续两个交易日累计跌幅8.77%。业内分析,雨润食品之所以这么敏感,是其有过“前科”。2009年3月,安徽省质监局发布通报称,雨润食品下属的安徽阜阳雨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2009年3月16日生产的午餐肉,经抽查发现含有俗称瘦肉精的克伦特罗。

  因为目前事件还仅局限于双汇一家公司,同在A股上市的金字火腿抵抗住了压力,昨日随大盘反弹,上涨1.34%,前日则下跌1.51%。

  双汇集团昨致歉

  昨日,公司大股东双汇集团在其官方网站发表致歉声明。称被央视曝光的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是双汇集团下属的子公司。公告称目前已经责令问题工厂停产自查,并派出集团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及相关人员进驻济源工厂进行整顿和处理。但截至记者发稿时,上市公司方面没有进一步的表态。

  重组增加“变数”

  双汇发展正在重组的关键时刻,瘦肉精事件对重组进程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对此圈内人士无不慎重地表示还需进一步观察。

  许多机构为了押宝双汇发展整体上市,耐心等待了8个多月的停牌时间,虽然双汇发展复牌至今,尚无实质性进展,但去年复牌后的大涨也让重仓的基金获益颇多。根据预报,双汇发展2010年年报的发布日期是3月31日,在2010年三季报时持仓的基金能否继续坚守,目前无法预知。

  周一的盘后数据显示,在负面事件的冲击下,机构的选择大相径庭。有的选择了力挺,也有的选择了撤退。从以往的历史来看,在危机关头基金疯狂杀跌的举动并不少见,所以,基金的重仓,能否成为双汇发展股价的“保护伞”,也是未知数。

  证券分析师冯璐认为:“双汇发展会面临长时间相关部门的调查,复牌日期会难以确定,若检查出确实存在问题,并且问题有所扩散,那么双汇发展将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挽回投资者的信心,股价继续大跌的可能性较大,许多机构会套现离开。”陈中洋则建议持有双汇发展的股民,“要随时关注事件的进展,如果只是个别现象的话,股价跌幅有限,机构还会继续硬扛股价。”

  某持有双汇发展的基金公司内部人士表示:“短期内不会再买进双汇发展,也不会轻易抛售股票。一切都要视事件的进展情况而定。如果股价重新跌回50元左右,我们会考虑加仓,毕竟双汇发展是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

  本报记者 卢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