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英报:中国经济高度依赖石油令人忧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9日 16:3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英国《金融时报》3月17日文章 题:急需能源的中国需要反思其能源安全政策

  在日本发生核危机后,中国决定暂停批准新的核设施项目,这令全球市场震惊,也暗示着中国能源政策陷于危机之中。但是对其构成冲击的是中东眼下的事态发展造成的石油市场瓦解,而不是使未来能源供应多样化的能力,而这正在颠覆中国的能源行动计划。

  中国最近的核决定是在短期政治驱动下作出的,不可能改变它长期的能源发展道路。然而,中国对石油的依赖性是个非常令人担忧的紧迫问题。中国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超出欧美,其中一半的进口石油来自中东和北非,而美国为四分之一。如果原油保持目前的价格,那么中国今年花在进口石油上的开支将超过它对美国的出口。

  然而,真正令中国官员担心的是,油价上涨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业已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消费品价格现在同比至少提高 5%。非宫方的预测更高。

  更糟糕的是,在中国,大多数石油并没有用在客车上,而是用在了工农业部门,在这些部门,政府的价格控制要么根本没有,要么就收效甚微。能源费用占到了粮食生产成本的三分之一,并且油价在增加对生物燃料的需求。粮食价格的涨速比整个消费品价格的涨速快一倍,

  从长远看,中国最好的举措就是减少推动增长所需的石油。但是拟议中对提高能效的投入,电动车和高铁都需要时间。因此稳定国际供应的战略是唯—近期的解困途径。

  早先,中国曾采取行动,鼓励其最大的三家石油公司收购国际石油项目的股份。这项著名的“资产石油(equity oil)”政策希望能够抵御油价波动和供应中断。各公司很高兴从命:由于国内油田走向成熟,它们提高利润的最佳途径就是业务向海外拓展。但是十年后,很显然,虽然公司获得利润,但无论是中国公民还是决策者都没有获得太多的回报。如果在中国境外生产的所有“资产石油”都运回国(实际上没有),仍只能满足中国对进口石油需求的一小部分。这就意味着,它实际上没有对防止供应中断带来任何保障。中国国有公司真正送回石油,随后被以国际价格卖给了国内炼油厂商,因此没有为整个国家带来任何节省。

  更糟糕的是,中国在全球的资源投资迅速增加,现在给北京带来了外交政策上的头痛问题。利比亚最近的动荡显然就是一个很恰当的例子:上个月,超过3万中国公民不得不从该国撤离,之前,一批中国的石油工人遭到袭击。

  如果油价不进一步上涨,中国或许可以承受目前的油价,并使通货膨胀得到控制。但是防止未来澜价上涨的最大希望是停止其指望得到外国石油供应的优惠途径的政策。相反,它需要采取新的与石油消费国协商的态度。

  此间出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迹象。与联合国以往涉及动荡产油国的努力相比,这次在安理会协商利比亚的事态中,中国采取了相对建设性的态度。这场危机或许使北京认识到以下两点:中国对全球能源市场的依赖使它有必要展开这样的协调,与此同时当受到袭击的是本国公民时,坚持国家主权变得更加艰难。(作者特雷弗·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