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让文化遗产照亮城市文明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2日 01:1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南京“梧桐树”引发的风波,已告一段落。南京市近日出台规定:所有市政工程规划、建设都要以保护古树名木为前提,原则上工程让树,不得砍树。这个规定,表明民间的“保卫梧桐树”行动取得了成果。

  “工程让树”,换个表述方式即是,城市建设中的功能属性要让位于文化属性。即便建设地铁是一个造福于民生的工程,这个工程也不能以牺牲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大片梧桐为代价。且所谓好事不能办成了坏事,也正是此理。

  或许南京市有关部门始料未及,为了建设地铁而迁移梧桐树——这个原本看起来合情合理的事情,居然会引发轩然大波。其实,当决策者拍板确定某条地铁的相关路线之时,功能性与文化性谁更重要的命题,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梧桐树是南京的一个文化标志。这个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的昔日帝都,以满街的梧桐给各地游客留下深深印象,也是南京人内心中家乡的一张美好名片。如今,政府相关部门为了建设地铁,要成批放倒、移植梧桐树,不同意见随之立刻出现。这些意见经微博等平台得以传播开来,进而引发一起公共事件。

  当然,仅从评判这起事件的角度看,自然不必故意选择性地听取批评者的意见,建设者一方的声音也值得一听。在一些官员那里,甚至有人感到有些委屈。他们也是南京人,他们也未必不爱梧桐树,但因为是他们放倒、移植了梧桐,便成为众矢之的。

  回顾整个事件的过程,可以发现问题纠结于两重矛盾中。一是建设城市与保全文化的矛盾;二是政策规划与程序正义、民生情感的矛盾。有人认为,第一重矛盾很难解——就像发展经济与环境污染的问题一样,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只能求得平衡。但无论如何,第二重矛盾是有解的,行政部门本当可以做得更好。

  先来看第一对矛盾。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究竟是功能性让位于文化遗产,还是相反?在南京相关部门那里,最初的想法,显然是没有更多虑及文化属性的——为了建设地铁,便开始针对梧桐树采取行动。这样的简单做法,现实证明不合民意。

  其实,在过去二三十年里,在中国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城市都面临着大改造的问题。也正是这个建设过程,导致不少有着悠久历史、丰厚文化积淀的城市面目全非,不少历史文化遗产在推土机的隆隆声中消逝。这样的做法,以功能为主要目标,并在曲解城市现代化含义的情况下,导致诸多文明遗产黯然消失。

  中国这一轮的城市“现代化”过程,留给现在及未来不少沉甸甸的反思。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对此即有深厚研究和沉痛的批评。他一再呼吁,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文化遗产保护,要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如果城市建设长期停留于短视的、急功近利的水准,那么,从文化与历史遗产保护的角度看,必将是带来一场又一场的劫难。换言之,建设城市与保护文化之间简单平衡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二者之间理当有个轻重之别。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正在推进的地铁建设,其与具有厚重历史的梧桐树之间的矛盾,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人们可以原谅过去因短视与功利而犯下的错,但很难容忍那些错误一再被演绎与重复。人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人们需要的,是各有风格、各有文化传承的城市,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所谓现代化;人们期盼的,是要让历史文化遗产照亮城市文明。

  这个“照亮”,其实有着双重的含义。其一,城市建设中,功能性须让位于文化传承。城市化固然需要推进,但这不意味着一定要失去城市的“根”与“魂”。地铁可以缓建,方案可以变通,但“根”与“魂”不能丢掉。其二,政策规划与程序正义,乃至民众情感之间,要有妥帖的处理。这一次南京相关部门移植梧桐树引发很大的动静,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政府部门没有主动听取民意——很多时候,与其事后遭到反弹,陷自己于尴尬之中,还不如主动作为,虚心听取民众声音。尤其是这种与民众情感直接相关的事情,多听听民意,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应当被照亮的另一种“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