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防震更需防止对技术过度自信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2日 03:3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苏安

  这次发生在东日本的巨大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已经确定超过1994年的阪神大地震。作为全球著名的地震多发国家,又是长期占据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地位的发达国家,日本在防震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先进似乎早已成为了人们的常识。

  然而,在日本经历了两次战后最大规模的地震灾害以后,笔者不得不说,这种心理从其出发点就是错误的。实际上日本这20年来发生的两次大地震都在警示我们: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增强抗灾能力不仅仅是句口号。第一,要防止对技术能力的过信;第二,要排除因第一点而衍生出的麻痹心理。这早就是老生常谈,然而摆在人们面前惨状用事实证明了这些原则根本就没得到有效的贯彻。

  日本常年的防灾教育不断的提醒人们地震带给人类最大的威胁其实是二次灾害,比如海啸和火灾。而这次受海啸直击的东北三县沿岸在传统上正是对海啸防范心理最为浓厚的地区。这是有过去极为惨痛的教训做基础的。这三县面临太平洋的海岸一般被称作三陆海岸,早在1896年就因为地震引发海啸受害严重,1933年3月岩手附近海域再次发生M8.4的强烈地震引发海啸,波峰据说达到28.7米,当时死亡失踪人数超过3000人,受灾严重的一些地区失去了人口的40%以上。此后该地区高度重视对海啸的防范,各地开始修建大型的防波堤。然而在1960年5月太平洋彼岸的智利发生大地震,海啸在一天后到达三陆海岸,准备不够充分的日本人再次被害,失去一百多的生命。这次重灾区之一的宫古市(当时叫做田老村)由于在1958年完成了一段防波堤损失被控制到最小,其后该地区经年累月的修建高达10米的防波堤,到了1982年总长达到2433米。然而与此同时人们对海啸的防范意识也逐渐消退,在2010年3月8日智利发生M8.8的巨大地震时,按当地防灾惯例,当地居民应该做好避难准备,然而事后发现做出了基本动作的居民不足4%,这也并未引起当地的重视。

  诚然,这次地震规模太大,距离受灾地区太近,有些地区在物理条件上的确是避无可避。然而媒体已经发现有些地区作为海啸防灾体系的警钟在这次灾害来临时根本无法动作,到现在还没有查明原因。有些幸存者回忆起逃难时,汽车在道路上挤作一团,根本无法避开巨潮的冲击。这是无法用“灾害超出了当初的设想”来推卸责任的。海啸带来的恶果还直接体现在福岛核电站事故上,核电站的防灾步骤总的来说不过是3段论:反应堆停机,冷却反应堆,防止核辐射泄漏。这次福岛仅仅做到了第一步,第二步由于海啸导致电源失效,于是引发了恶性循环。连正处于停机检查的反应堆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作为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又在面临严重地震威胁的情况下,强行修建了这些核电站,却得不到充分的安全保证,这除了有长期困扰日本政治的“利权”问题,也反映出日本人长期以来对技术过度自信的弊端。冷静下来的国民已经无法满足与当局给出的“超出了当时的设想”这一解释。

  实际上,宫城海岸一带在过去一直周期性的发生地震,而且这个周期非常地短暂,仅仅25—40年左右。在2008年宫城也发生过一次强度很高的地震,日本官方的地震研究机构也做出过一个长期评价,结论是该地区在2010年初日以后的10年内的地震发生概率高达70%,30年以内概率为99%,话音犹在耳,上万生命就被无情的带走,这个教训不能说不深刻。实际上很多人在这个报告后,都因为2008年发生了较大地震而感性的认为下次地震会发生在2020年前,但不是现在。这次巨大的灾害再次向人们警示,地震在目前的技术手段下是无法预测的。另外,日本高度的抗震技术和平时花了很多功夫的防灾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成了狼来了的故事翻版这一事实也值得我们警醒。由于地震多发,日本人的建筑抗震能力也强,日本人从小就习惯了地震,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小孩在地震发生时毫无恐惧之意,在打闹中互相猜测电视上会报出的震度。这种慢性的警惕心理消失也没有引起当局的重视,这些年来的防灾教育和训练现在看起来很多都成了形式主义,走过场。

  日本有自己很先进的地震预警系统,但它的原理是在地震发生的瞬间感知地震并把警报传送给远处的人们在震波到来前做好避难准备。这是和地震波赛跑的一个预警体系,而不是可以预测地震发生的装置。在四川地震以后,国内不少媒体对日本的防灾机制赞不绝口,如今面对日本惨状又显得灰心丧气,这是极为可怕的现象。这说明我们根本就对地震灾害和防灾没有正确的认识,一旦灾害来临我们将有可能因为无谓的恐惧乃至慌乱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当局要进一步加强防灾意识,普及群众掌握好各种防备方法,尽可能减少损伤的几率,这点对同为地震多发国的中国意义重大。事前的麻痹大意和事后的惊慌失措只会加深受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