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监管闸门难开 资产证券化重启进入博弈期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3日 01:2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聂伟柱

  逐渐走出金融危机之后,银行业重启资产证券化的要求开始变得强烈。

  在上周末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会”上,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专栏)表示,中国的银行资产持有方式要进一步转型,资产证券化是连接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工具,是增加银行信贷流通性的重要途径。

  杨凯生推动资产证券化重启的呼吁,在银行业拥有广泛共鸣。3月份以来,已有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专栏)、中投副总经理汪建熙等多位业内重量级人士表达了重启资产证券化的意愿。

  但由于出发点不同,监管层对资产证券化重启的考量,则颇为审慎。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专栏)去年末曾明确表示,在买卖双方都还没有把比赛规则搞清楚之前,中国现阶段不适合搞资产证券化。

  重启呼声高涨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汪建熙在提案中建议,央行和银监会应该尽快重新启动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审理,破解商业银行从股票市场单一渠道融资的困局。

  经过了2009年的信贷狂飙,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明显,2010年,上市商业银行完成了数千亿元再融资计划。进入2011年,尽管上市银行再融资的步伐仍未停止,又有多家银行表示将启动融资计划。

  事实上,在银行现有经营模式下,贷款不断扩张要求银行的资本金也相应不断增加,银行靠自身利润无法满足贷款增长带来的资本金增加的需求,因而不断通过股票市场融资就成为上市银行的主要出路。

  据汪建熙预计,根据目前的贷款增长速度,估计未来五年,主要国有控股银行还将融资1500亿元。他建议,将证券化的信贷资产通过资本市场出售给机构投资人,减少商业银行持有风险资产的规模,是缓解银行资本金压力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在金融危机前,我国已开展了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2005年到2008年期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试点法规,确定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框架,其间共发行了19单计668亿元资产支持下证券,目前所有产品均未发生违约。

  但鉴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重大风险是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之一,我国2008年以来停止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

  博弈进行时

  在银行业看来,资产证券化不但能解决银行资产规模扩张受限资本金的烦恼,也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进而增加收益。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次级按揭贷款衍生过度,最终催生资产泡沫,同时大幅增加了银行的杠杆率。

  马蔚华认为,纵观美国金融业的演变发展历程,资产证券化这一工具,尤其是初级证券化产品对美国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资产证券化过度又恰恰引发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产证券化刚刚起步,还处于初始试点阶段,相对于美国“发展过度”,我国明显“发育不足”。

  但来自监管层的意见,出发点与银行则大不相同。在刘明康看来,资产证券化的目的不是为了让银行腾挪资产,而是通过资产证券化,把银行的风险分散出去。

  在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看来,银行若通过资产证券化逃避信贷规模监管,减轻资本充足压力将很危险。他认为,资产证券化要取决于现有制度的完善程度以及是否有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