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马红漫:应果断暂停艺术品份额交易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3日 12:5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南方都市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进去一辆吉利,出来就是沃尔沃。”在当下股市与楼市投资低迷之际,由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以下简称“文交所”)推出的“份额化艺术品投资”,让投资者再次感受到财富迅速暴发的惊喜。据报道,截至3月17日,文交所第二批上市交易的8个交易品种,较之发行价涨幅均为377%。但暴涨引发了市场各方的担忧,最早一批上市交易的两件艺术品,因为在29个交易日涨幅高达17倍而被停盘。

  文交所的金融创新,活跃了艺术品市场交投,也让先期尝试者获得了丰厚回报。然而,市场高收益必然是与高风险相伴而行。这种游离于“资产证券化”和“公募”之间的艺术品交易形式,不仅监管保障尚未完全明晰,而且由于价格偏离价值所引发的风险隐患也与日俱增。

  文交所推出的份额化艺术品投资,是将一件艺术品分为若干份额,投资者可以在交易平台上交易这些份额。每份份额初始价格为1元,以类似于股票交易的方式进行买卖。然而在与股市交易相似的表象之下,两者的实质却大相径庭。

  第一个问题,就是份额化艺术品投资根本无法形成公允的估值体系。从理论上讲,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市场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上下波动,投资者则可以通过公开的财务报表对公司价值进行评判。但份额化艺术品投资的价值中枢却处于模糊状态。据测算,在被特别停牌之时,文交所首批上市的《黄河咆哮》与《燕塞秋》市值分别达到了1.02亿元和8535万元,而此前其作者白庚延之前的作品最高市场价格也不过392万。艺术品价值本应取决于其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以及历史传承,但仅仅依靠份额化交易的方式,就让白先生的作品身价陡增,这显然有悖艺术品价值鉴定常理,大有本末倒置之嫌。更为关键的是,中国目前的鉴定标准和流程尚不完备,艺术作品的价值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一旦跨出本地区,其市场认可度就可能差很多。而且,各个作品之间的可比性并不如上市公司收益率一目了然。恰因此,这种缺乏明确价值体系指引的艺术品交易方式,很容易让投资者出现误判而受损。

  从市场运作规范而言,份额化艺术品投资尚难以被精准定性。在“等额分割,连续交易”模式下,天津文化交易所在短短一个多月之内,有关上市品种的市值已逾3.5亿元,参与交易的投资者账户超过4万个。这与当下证券市场“公募上市”颇为相似,但文交所却对此做出否认,因为一旦如此操作,监管权力就归属于证监会了。但如果只是以资产证券化来观察,相关的对口监管部门则应该是央行,而有关方面同样未对此做出肯定。处于监管真空之下的份额化投资,自然难免让投机客“如鱼得水”,上市艺术品价格遭到“爆炒”成为必然。2010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创下573亿元成交总额的新纪录,同比增幅逾150%。然而,这远不能比拟文交所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炒”出来的涨幅。需要提及的是,在监管者缺位的情况下,文交所掌控了交易规则的话语权。该所近日将投资者的门槛从5万元提高至50万元以上、实行T+0日交易,并称“上市的品种最低价值为400万元,后期上市的品种低于这种价值的可能性较小”。可见,在规制较为严谨的股市中,各种违规操作尚无孔不入,文交所如此随意性较大、定论模糊的规范标准更缺乏严肃性,规制效果不容乐观。

  份额化艺术品投资受到市场热捧,将国人热衷于炒新的心态暴露无遗。在高通胀预期之下,民间较为充裕的资金更乐于尝试新生事物,并争先恐后地在市场受到规范之前攫取暴利。其间,文交所也可以凭借交易放大将佣金揽入怀中。可以预测的是,份额化艺术品投资的未来去向可能有两种——— 或受到严格规制迅速扩容,或交易所面临关闭风险。前者对监管部门提出了创新考验,需要从艺术品价值鉴定体系构建、市场交易规则完善等各方面进行缜密布局;而后者则足以让投资者的账面浮盈化为泡影,前期渐次聚集的投机风险重重地落在了“最后一个接棒者”身上,令其血本无归。有鉴于艺术品交易的巨大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笔者建议监管部门果断暂停天津文交所的市场交易,在制度完备之后再放行。

  上世纪90年代初,“老八股”的诞生让A股市场迎来了第一波牛市,股指迎来历时两年半的持续上扬。但随着震惊全国“8·10风波”的爆发,沪指在随后两个半月内惨遭45%的巨大跌幅。“老八股”见证了股市“有暴涨必有暴跌”的铁律,也应当成为文交所份额化艺术品投资的前车之鉴。马红漫(作者系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