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李而亮:河南火腿肠品牌为何同一阴沟翻船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3日 21:5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文/本报特约评论员 李而亮

  中国肉类加工的“巨无霸”双汇集团,其如日中天的声望在今年“3·15”之夜轰然倒地。这个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托拉斯”,中国500强中排行160位的企业,如果不是到了孰不可忍的地步,有关部门是绝不会拿出来“祭杀”的。

  又是中原名牌,又是火腿肠。“双汇”从声名赫赫到声名狼藉,仅在一夜之间。但凡是大众食品,只要涉嫌“有毒”,越是品牌,越会一落千丈,在劫难逃。“三鹿”奶粉如此,“龙口粉丝”如此,“双汇”火腿肠也必然如此。尽管地方政府正在努力抢救,但“双汇”的命运已经基本注定了。

  “双汇”面临的厄运,令人不由想起河南省当年威风八面的“春都”火腿肠。相比起“春都”,“双汇”只能称后起之秀。在公众的记忆中,还能清晰浮现上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那“会跳舞的火腿肠”的生动广告。中国第一根火腿肠,就是在当时的洛阳肉联厂诞生。这种既可撕开即吃、又能长时间保存的新兴肉食品,迅速以其优美的“舞姿”跳进千家万户,销售额从最初的2亿多元猛增到20多亿元,年创利润2亿多元。“春都”狂飙突进带动了火腿肠产业在全国快速崛起,并形成了强大的产业群体优势。可是,这个火腿肠产业的开山鼻祖仅仅经历几年短暂辉煌,便悠然跌进低谷。到世纪之交,这家明星企业上百条生产线告停,企业亏损高达6.7亿元,并且欠下13亿元的巨额债务。昔日门庭若市的场面,成了“春都”人美好的追忆。

  笔者当时身为中央某大报驻河南的记者,见证了春都集团由盛而衰的过程,也见证了“双汇”后来居上的崛起。“春都”衰落原因很多,但致命的一条是恶性膨胀,盲目扩张。在“做大做强”炽热欲望推动下,以多元化发展为目标,斥巨资将当地制革厂、饮料厂、药厂、木材厂等一大堆负债累累、与肉联加工毫不相干的企业一股脑归于名下。由于战线过长,资金被大量挤占,反而严重忽视了看家产品的火腿肠质量。为了从主导产品中压缩成本,“春都”火腿肠含肉量从原来85%降到了15%,以至于企业职工把自己生产的火腿肠戏称为“面棍”。春都集团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市场占有率从最高时70%狂跌到不足10%。“春都”大船,由此沉没。

  殷鉴不远。在“春都”衰落中取而代之的“双汇”,有个最好的“反面教材”在身边,这是他们极大的幸运。双汇集团的确吸取了春都“四面出击”的沉痛教训,在发展的轨迹上基本扭住了肉类加工这条主线。但是,他们依然遏制不住迅速“做大做强”的宏大追求。短短10年间,在河南各个城市和全国12个省市建立了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先后投资40多亿元从国外引进4000多套技术设备,高起点、上规模、高速度建设工业基地,形成了除肉类加工外,还有化工包装、彩色印刷、物流配送、商业外贸的产业群。进入新世纪,销售收入以每两年增加100亿元的速度不断刷新纪录。“春都”倒下的阴影,被遮盖在一片辉煌的光芒下。

  做大做强,在当今中国可谓最吃香的字眼。可是何为“大”,何为“强”,又有多少人深入地思考过?无论“春都”还是“双汇”,都在短短发展历程中实现了做大做强的目标,可大的是规模、是厂房、是战线;强的是市场占有率、是宣传声势、是企业形象。在恢弘壮观、漫长无边的战线上,弱的恰恰是质量管理、质量监督;弱的是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最起码的责任心,甚至是良心。“春都”为了做大做强,还只是将肉肠变成了“面棍”;而“双汇”追求做大做强,却不惜为有害百姓健康的“瘦肉精”大开绿灯。很难让人相信,河南省两个好不容易创下的闪亮品牌,最终竟走向同样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