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多数城市3月房价再度上涨 调控仍将继续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4日 07:3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南方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3月22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公布的最新一份成交数据表明,3月份第三周(3月14日-3月20日),全国35个主要城市当中,有60%城市房屋交易量环比上升,并有10个城市房屋环比成交量涨幅在20%以上,3个城市涨幅超过了50%,其中成都成交量涨幅达到了51.26%。

  而上一周(3月7日-3月13日),多数城市的成交量还是普跌的势头。

  与此同时,35个主要城市房价多数出现了增长,只有苏州、深圳、昆明等城市房价降幅环比达到了1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之前高调降价的远洋地产等开发商,也公开宣布停止降价动作,称此前的降价行为仅是个别项目做法,公司不会全面降价。

  华远地产总裁任志强日前在“北师大MBA礼师季”现场对本报记者表示,当前开发商资金链不能成为房价下跌的充分条件。他认为开发商在2011年前两个月较好的销售行情下积累了资金,只要没有较大的扩张动作,开发商资金链暂时不会出现断裂。

  一位接近住建部的专家表示,住建部一直关注房价变化,目前看来前期个别项目的降价不具有普遍意义,接下来仍然会加强调控政策的落实。

  3月22日,国家发改委发文,宣布今年5月1日起,商品房销售实行一套一标价,商品房销售价格明码标价公示后,可以自行降价,但涨价必须重新申报备案。

  房价仍稳健

  部分低价开盘现象难以作为房价下跌的前兆

  任志强认为,当前商品房供需矛盾仍然没有根本解决,从前几次调控的效果来看,房价也没有最终调下来。

  搜房网监测数据显示,新一轮的楼市调控下,楼市处于量跌价滞状况,2月份,77%的城市商品房成交量环比下跌,最高降幅76%。

  在成交量大跌的同时,房价却依然稳健,2月份,56%的城市环比上涨,其中6个城市上涨幅度超过10%。

  北京大岳咨询公司总经理金永祥称,虽然“限购令”等严厉的调控政策重击楼市,但是开发商去年业绩飘红,资金充裕,短期内,还有一定抗压能力。

  上述接近住建部的专家表示,在限购等政策执行得比较好的情况下,二三线城市房价会率先松动,而不是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

  本报记者查看几个促销楼盘后发现,降价促销现象只存在个别楼盘,并且对于打折套数限量;价格下调的幅度较小,一般降价幅度都在2%以下;有的打折楼盘在新政出台以前就已经打折。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表示,房屋成交量上升最直接的原因是最近新开盘的项目增加。同时,新政出台不久,政策效力和整个市场的真实情况尚未完全释放,通过短期的数据来判断楼市回暖不可取。

  对于部分开发商降价求售的现象,上述接近住建部的专家表示,目前一些低价开盘现象只是部分开发商、部分楼盘的行为不是楼市的整体趋势,难以作为房价下跌的前兆。

  陈国强也表示,不同的开发商对市场的预期不同,低价开盘是一些房企理性、务实的对待楼市的结果;此外,整个市场仍处于观望期,开发商放出一两个楼盘来试水,也为其他的项目定价做个参考。

  开发商不差钱

  短期内开发商资金链尚不能成为房价下跌的充分条件

  3月25日,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20%的历史高位。

  任志强也在上述论坛对记者表示,受通胀等因素的影响,存款准备金率再度上调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我们预计是21.5%”。

  但是,任志强并不认为这可以撼动开发商资金链。相反,任志强表示,由于很多开发商今年1-2月销售不错,资金链仍可以坚持。

  “在调控升级、银根不断收紧之际,房企的资金链紧张是不争的事实,未来受资金压力所迫,极有可能依靠降价回笼资金。”陈国强说,“而房价松动也会因此产生。”

  不过,任志强对记者表示,在当前,开发商资金链尚不能成为房价下跌的充分条件。

  任志强表示,一般来说,大型房企只要不大规模扩张就不会存在资金问题。而一定规模的扩张,即使国内的融资渠道受到限制,依照现在融资渠道多元化的情况来看,也能满足。

  我爱我家副总裁胡景辉也对上述观点表示认同,他表示,大部分房企,尤其是大型房企暂时不存在资金问题,房价大范围大规模跳水的动力未出现。

  陈国强表示,今年的调控政策虽然严厉,但是依然有几个灰色地带——部分刚需和改善型需求不是调控的对象,重点布局该市场的房企业绩能够得到保障;调控新政在限制了住宅市场的同时催热了商业地产;此外,没有出台“限购令”的广大二三线城市也会是潜在市场。

  2010年积压的大量土地,在2011年将进入开发阶段,开发商资金的消耗量将持续。虽然,目前,大部分的房企不存在资金问题,但是不排除个别房企因为业绩下滑而下调房价、回笼资金。

  对于不断亏损的企业来说,银根缩紧的形势十分严峻。”陈国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