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记者观察:还有多少锦湖可以重来?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5日 23:2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华夏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寇建东

  3月21日,锦湖轮胎全球总裁金宗镐、中国区总裁李汉燮面向中国消费者双双低下了头。但这并不意味“锦湖轮胎掺假事件”就此偃旗息鼓——召回的细则、生产工艺的规范,甚至被召回的问题轮胎的去处……锦湖还有太多事情要做。

  不过,在这当中,最耐人寻味的却是锦湖那纸道歉声明。

  “我看了好几遍,都没看懂。”3月22日,一家合资车企的中方管理人员面对锦湖的道歉声明百思不得其解。在这份声明中,锦湖虽然做出了人员撤换和召回的决定,但对其产品是否真的存在质量问题只字未提。

  通过央视3·15晚会曝光及后续报道,锦湖在生产过程中不按操作规范添加返炼胶(也称返回胶)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问题是,这样的轮胎产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是否会因此产生质量问题进而危及消费者的行车安全?除了锦湖,国内是否存在“锦河”、“锦江”甚至“锦海”、“锦洋”?

  所谓返炼胶,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在其官网上发文表示,“在轮胎生产工艺中允许掺用返回胶,但是必须严格按照工艺标准掺用。”

  返炼胶的使用在轮胎生产中是普遍的工艺过程,原国家化工部曾多次修订过轮胎工艺技术规定,其中对子午线轮胎和斜交轮胎生产工艺中掺用返炼胶的比例均有明确要求。同时,这些工艺规定是行业最低要求,各轮胎工厂则是根据自身的工艺和设备情况,制定更为详细严格的内控标准。

  1998年,化工部撤销后,轮胎行业便没有再统一修订轮胎工艺技术规定。面对缺失与陈旧的技术规定,已在材料和生产工艺领域取得巨大技术进步的轮胎生产企业目前所依据的均是根据本厂多年积累的经验,根据各自的工艺差别和装备差别的不同,制定各自返炼胶掺用比例标准。

  缺乏行业标准、缺乏行业监管——这样的产业环境之下,轮胎生产企业充当了“运动员”(自己生产)与“裁判员”(自己监督)的双重角色。而在另一层面,面对竞争日益激烈、原材料成本不断高涨的现实,由于监管缺位,轮胎企业置产品质量于不顾也就成了必然。

  2010年国内汽车市场产销突破1800万辆,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汽车市场的高速扩张也带动了轮胎行业的增长。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行业分会统计,2010年轮胎分会45家会员单位综合外胎产量同比增长16%(2010年国内轮胎生产前十名企业的产量首次突破2亿条),销售收入增长23%。

  然而,在轮胎市场需求增长明显的同时,轮胎行业却面临着原材料价格高涨、汇率波动等残酷现实。2009年11月,橡胶价格还只有1.6万元/吨左右,但至去年年底曾一度达到了近3.8万元/吨的历史高位。与此同时,国内轮胎产品等价格虽然也有所上涨,但涨幅总体不及20%,对橡胶工业摆脱困境影响不大。原材料成本的高企,直接影响到轮胎生产企业的盈利能力。据上市公司2010年国内轮胎产量第一的佳通轮胎(600182SH.)2010年年报显示:201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11亿元,同比增长36%,实现营业利润1.34亿元,同比下降63%。佳通方面称:“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公司无法通过调整售价全面克服原材料涨价和汇率波动对公司利润造成的影响。”

  缺乏监管,让企业有机可乘;成本压力,又让企业不惜铤而走险。因而,锦湖事件的暴露有其必然性,只是不知道在其背后还隐藏着多少不为人所知的行业潜规则?

  一位哲人曾说过,如果有10%的利润让人疯狂,有50%让人不顾一切,有100%的利润可以铤而走险,有300%的利润,可以践踏人间一切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