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大 国际对冲基金来势汹汹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7日 23:1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经济导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经济导报记者 时超

  央行的两份报告同时出炉,指向的却都是同一个问题———通胀。

  25日,央行公布《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指出,新兴市场经济体仍面临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胀压力加大的风险。其同日发布的《2月份国内金融市场运行数据报告》也指出,当月货币市场交易量较上月有所减少,货币市场利率总体大幅回落。专家分析,这意味着市场流动性仍显宽裕,宏观调控压力依旧较大。

  上述分析引起了业内对中国能否控制好通胀水平的担心,也让抱着“中国通胀压力不断增加,货币政策被迫持续紧缩”判断的国际对冲基金摩拳擦掌,对赌中国经济“硬着陆”。

  周期共振或推高CPI

  中国的通胀形势不容乐观,央行报告显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趋势为中国“抗通胀”带来压力。

  报告指出,去年原油、基本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在新兴市场经济体需求强劲,在金融市场总体流动性较充裕的情况下实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今年,上述需求因素依然存在。同时,全球异常气候越来越多、部分地区政治社会局势动荡,使得一些大宗商品的供给受到限制,因此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有上涨空间。“预计2011年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仍会保持高位运行。”

  “自去年开始的国内通胀走高,主要由国际和国内两重因素导致,前期国内自然灾害造成的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因素已经淡化,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连续上涨导致的国内输入型通胀压力,成为通胀的主要推动力。”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经济学院教授许国强26日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输入型通胀是引发国内此轮通胀的关键。

  导报记者发现,国内市场一方面受到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导致输入型通胀压力日趋严重;另一方面,由上游行业产品向中游、下游行业产品传导的通胀惯性效应正在发生作用,而由于通胀比价效应,一些没有直接受输入型通胀影响的行业,也受到了这些上涨行业的影响。

  于是,“涨价”成为如今的趋势。近日食品、日化、服装等多个行业均传出了涨价消息,而上月,受国际油价上涨影响,国家发改委已宣布上调汽、柴油价格,汽油价格升幅约为4.5%,柴油价格升幅约为5.0%。据兴业银行测算,此次油价上调效应在工业生产中完全传导、释放后,将带动PPI环比上升约0.3个百分点,带动CPI环比上升约0.2个百分点。

  据此,许国强推断,目前不排除劳动力周期、食品周期和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周期形成共振的可能,将中国的CPI在今年年中推升到6%甚至更高的水平,加剧通胀风险。

  云集香港做空中国

  随着对国内通胀水平担忧的增加,国际分析机构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判断也日趋强烈。近日,巴克莱资本称,对逾1000家机构投资者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约27%的投资者表示中国经济增长急剧减速的风险对市场威胁最大。同时,《华尔街日报》也发表了一项对美国风险经理的最新调查,14%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经济的“硬着陆”是第一大新兴风险,在2009年仅有4%的人持有这一看法。

  随之而来的是国际对冲基金开始聚焦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打算从中国经济“硬着陆”中大赚一笔。

  3月3日,香港证监会公布,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已在2月21日获得香港证监会发放的第1类牌照,获准在香港销售自己和其他公司的基金,并从事经纪业务。这是继去年索罗斯在香港设立办公室后,第二家名声显赫的国际对冲基金公司进驻香港。而有消息称,管理资金规模达280亿美元的全球最大对冲基金之一的德劭集团准备将下一间工作室布局上海。

  而据香港证监会3月11日发布的《证监会持牌基金经理/顾问的对冲基金活动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9月30日,证监会持牌对冲基金经理在香港管理的对冲基金总数达538只,相当于2004年近5倍水平。

  更有一些保持优秀投资记录的对冲基金抛出了做空中国的言论。美国“空头大师”詹姆斯·查诺斯不久前高调发布言论表示,已募集了高达2000万美元的离岸基金,对赌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而以惠誉为代表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则将目光放在了中国的银行业,他们认为,由于创纪录的信贷扩张和资产价格飙升,中国在2013年年中以前爆发银行业危机的概率高达60%,风险主要来自地方政府的信贷。

  “中国必须收紧货币以防止通胀继续发酵,但中国脆弱的经济结构,以及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让承受紧缩的能力大打折扣。所以,硬着陆的风险仍然存在,这是中国必须面临的现实。”许国强对导报记者表示。

  而好买基金研究中心26日发给导报记者的研究报告也指出,中国经济饱受产能过剩、资产泡沫与通胀之痛,国际对冲基金云集香港对中国经济无疑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不过,这一影响不应该被放大,因为即使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中国市场资金的流入远大于流出,由此可见,目前中国市场仍足以消化掉对冲基金所能驱使的庞大热钱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