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不必纠结于中石油13.4万元人均年薪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8日 00:0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投资者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150

  2011-3-28

  任何事物都有利弊共生的两面性,如何看待和评判取决于人们的立场。每当中石油年报发布之时,关于这个巨型国企的是与非就会被争论不休,但孰是孰非却各有道理,这种争论也总在各方的自说自话中不了了之。

  日前中石油举行了2010年业绩推介会,媒体关注的重点依然是中石油暴利背后的低效、浪费和令人羡慕而愤恨的员工福利,而中石油却依然强调其给国家做出的高额税收贡献。

  据《证券日报》根据中石油年报推算,2010年,中石油的日均盈利3.83亿元,日均销售管理费3.32亿元,而职工的人均薪酬也高达13.4万元(这相当于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倍)。

  反驳这种算法,中石油早有准备。在此次推介会上,中石油财务总监周明春表示:“现在外面喜欢用一个总数据除以365天,算每天赚钱多少,我也来做一个除法:去年中石油纳税3182亿元,等于每天交税8.72亿元。在国税局每100元税收中,中石油贡献了4元。”

  对于这样的盈利,中石油似乎还不满足,就在发布年报同时,周明春对媒体表示,关于特别收益金与资源税捆绑改革的建议,已得到国家部门的重视,期待今年能够成行。而建议的关键内容是——目前40美元的起征点过低,应该尽快上调。

  这是一个典型的国企态度。一方面要利用垄断优势谋取高利润、高福利,一方面还要向国家争取更多的优惠和补贴,而自身的经营效率,却由于缺乏市场竞争而异常低下。据2009年《财富》杂志发布的资料显示,中石化和中石油的效率仅为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的1/23,但人力成本却几乎相当于美国的4倍。

  理性分析中石油的经营数据,就能看到国企的种种弊端。尽管公司每年都能产生巨额的盈利和税金,但在缺乏竞争的局面下,这些利润多数是以牺牲社会福利为代价换来的,是一场“国企多、个人少”的零和游戏,甚至是负效应。

  当然,这种所谓的理性可能也是自说自话。在一些人眼中,国企(特别是央企)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在去年9月的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表示:“如果没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3个石油企业,中国经济早乱了。”随后他解释称,2008年油价高涨时,“三桶油”承受了高达1680亿元巨额亏损,以维持国内市场的稳定。

  不仅执政者这么想,一些普通百姓也会这么认为。与私人企业相比,尽管国企有种种弊端,但毕竟是“公家”的,危难时刻还是公家的东西靠得住——想想看,2008年油价高涨,全世界的经济都乱了套,兴许正是因为他们没“国有石油公司”的庇护吧。

  谁才是真正被国有石油公司庇护着的人呢?中石油员工人均13.4万元薪酬,也许只是一个表面数字,其真实的、内在的福利可能比这个数字还要高。2009年北京太阳星城的8幢楼房,市场售价23000元/平方米,而中石油员工能以8170元/平方米的价格团购上千套,这种福利,想必不会在年报的薪酬栏中反映出来吧。

  但是,如果对中石油55万员工进行调查,他们也许并不认同自己是中石油最大的既得利益者。2010年中石油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为827亿元,这只占公司利润的59%,占公司缴纳税金的26%,占公司总资产的4.99%。那些巨大资产的实际控制者,也许才是中石油最大的受益者。

  中石油究竟是从社会中拿走的多还是回馈的多?究竟是赚的多还是交的多?我们究竟是中石油垄断的受益者还是受害者?这是一笔难以算清的账,而且,两种观点都不乏支持者,这两种人在讨论的交锋之中,也各自用各自的道理支持自己、批驳对方。

  如果没有能达成共识的基本原则和立场,这样的争论永远没有结果。如此争论下去不但分不出对错,反而会掩盖问题的本质——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公”和“私”,哪个才是社会基础的价值观?是应该以私为本、以个体为本、以民为本,还是应该以公为本、以集体为本、以国为本?

  如果以公为本,中石油的13.4万元人均年薪就触动了所有人的利益,高于社会平均水平7倍的收入,违背了“公”的平均主义价值观;如果以私为本,中石油的垄断经营就没办法理直气壮,而失去了垄断的保护,55万员工想要获得13.4万元的人均年薪,也就不大可能。

  现代社会主张以人为本,这个“人”应该是私人而非集体,因为只有私人的竞争,才会给经济带来创新的活力,才会给所有人带来好的未来,否则,好的未来只属于中石油和他的职工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