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就地取“才” 实训基地将成解用工荒利器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31日 21:2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经济导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经济导报记者 吴淑娟

  “能否就地取‘才’已成为当前各类资本进入的先决条件,青岛、潍坊此前出现过因为无法提供相关人才需求而失去外企投资机会的教训。加强企业实训基地建设不但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还可有效缓解企业当前普遍面临的用工荒问题。”在3月30日举行的全省企业实训基地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山东省职教办主任张忠军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面对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人才资源的短缺,企业实训基地已成为众多企业应对用工荒、人才荒的“利器”。

  效应显著

  在当天的培训班上,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经理李勇(专栏)翔,关于企业实训基地的经验介绍引起了许多企业的关注。“我们没有用工压力,今年春节过后,福田雷沃重工在7天内就从不同的院校招到了600人,这得益于我们长期实施的校企合作和企业实训基地建设。”李勇翔告诉导报记者,福田雷沃重工目前与十几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在企业实训、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方面的投入超过200万元。

  “作为食品加工企业,我们这两年深刻体会到用工荒之痛,下决心搞企业实训基地,这次就是专程来取经的。”来自禹城的一家功能糖生产企业战略发展部经理刘君告诉导报记者。

  据张忠军介绍,当缺人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大对企业实训基地的投入。“我省省级企业实训基地从2009年开始认定,目前已完成3年计划的84.5%,共认定了845个省级企业实训基地。”据了解,这些实训基地覆盖了全省17市,100余个县(市、区),90%的实训基地年销售收入都在1亿元以上。其中,279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省重点企业242家,还有150余家产业集群骨干企业。涵盖了装备制造、钢铁、汽车、化工、纺织、电子信息、能源等30个行业。

  “2010年,全省确定了首批443家企业实训基地,当年共接收实训学生20余万人,实现直接就业9万余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11月,首批实训基地场地投入720万平方米;设备投入60亿元;实训补贴等保障性投入13亿元。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企业选拔培养人才创造了条件,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荒问题。”张忠军表示,各地区重点在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和5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中建立了实训基地,这些企业都是本地区的支柱企业或骨干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方面的效应显著。

  专业化发展

  张忠军告诉导报记者,近几年,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院校与企业在人才供需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错位现象。市场要“包子”,高校给的是“蛋糕”,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想要的人,另一方面是院校毕业生感叹“就业难”,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聘难”的现象依然严重。究其根源,除了学用脱节、供需脱节外,实践能力不足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育人方式,造成了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往往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更多的企业要求大学生拥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工作能力,以此来降低企业用人和人力培训成本。

  据张忠军介绍,山东省职教办的“山东省企业与高校人才供需预测预警机制”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数据显示,我省大学生供应数量和结构与企业、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通过对全省15个主要行业、200户重点企业集团和18000户各类企业及部分高校的调研预测显示,企业需要工程技术类人才占人才需求总数的89.65%,而院校毕业生工程技术类仅占应届毕业生的49.68%,差距竟达40%。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实训基地的作用愈加凸显。据了解,部分企业不仅与当地院校合作,接纳当地学生实训和就业,实现就地取“才”,更多地与省内外多家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供需关系,吸引大量外地人才到本地区就业,实现“异地取才”,为本地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实训基地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方位了解学生的机会,减少了用人的盲目性,可以缩短人才培养周期,节约人才培养和使用成本,为企业吸纳、留用和储备人才提供有效途径。”张忠军说。

  导报记者注意到,随着人才培养优势的日益突显,企业实训基地也正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青岛软件园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品质管理部部长郭晓丹告诉导报记者,其原属于青岛软件园的企业实训基地,现在已经成为专业的人才培养服务机构,经过培训的人员可获得进入青岛软件园内企业的资格。

  李勇翔也透露,福田雷沃重工也在整合实训基地资源。“希望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够获得进入相关领域的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