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当前更需提高存款准备金工具组合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1日 03:2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王 勇

  ⊙王 勇

  今年以来,央行推出“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创新工具,形成了存款准备金工具体系,并通过准备金工具的交替使用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格局。

  从很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多年的央行货币政策实践来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货币调控的“烈药”,因为法定准备率的微小变动也会引起社会货币供应总量的急剧变动,迫使商业银行急剧调整和压缩信贷规模,给社会经济带来激烈震荡。为此,各国央行在调整法定准备金率时往往比较谨慎。不过,这种状况在我国并不存在。比如,2008年,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入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胀,仅在2007年至2008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央行就曾15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10年至今,央行也已9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频繁使用,至少能说明法定准备金工具“势单力薄”,单纯使用效能不强。

  要增强货币调控力度,进一步提高流动性回收效率,央行在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方面就必须改革和创新。今年初开始实施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正是今年央行在存款准备金这个货币政策工具方面的重大创新。实际上,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是对七年前实行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它不但充分发扬了传统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优点,弥补了其以往的缺点,而且还针对当前经济金融发展形势以及金融机构发展的实际特征有了大胆突破:第一,动态调整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由此前的全国性金融机构扩展到地方法人银行;第二,此前的差别存款金率制度实行一次性原则,缺乏后续惩罚机制;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制度是央行向金融机构明确了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的相关要素和规则,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状况、杠杆、拨备、审计结论、信用评级、内控水平、信贷政策的执行情况等都将作为参考系数;第三,在具体操作方面,那些信贷投放增速过快以及资本充足率水平过低的存款类金融机构会被差别对待,要求增加的准备金,将直接由那些从事信贷扩张业务的金融机构承担,贷款增长较快的金融机构将会缴纳更多的准备金,而不会因为部分金融机构的冒进而使全部金融机构受到惩罚。

  正是由于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工具的“闪亮登场”,整个存款准备金工具的调控作用陡然提升,而且回收流动性的效果已经显现。最新宏观数据表明,为冷却房地产市场,控制通胀,防止经济过热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似乎正在影响实体经济。特别是,虽然1、2月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健增长,但部分由于优惠税收待遇到期后又受汽车销售显著放缓拖累,消费零售额令人失望。同时,住房相关的消费支出也是近期整体零售销售放缓的原因之一,反映出住房政策紧缩后房地产交易疲软。

  不过,就目前来看,至少今年上半年,央行进一步回收流动性、稳定物价总水平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为此就更需要提高存款准备金工具组合的有效性。

  首先,法定存款准备金管理应增强力度。笔者以为,可以采取提高幅度、降低频率的办法,以增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力度。比如假定3、4月CPI仍居高不下,下一次调整可采取择机调整,一次100个基点。同时,可以适当调高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这一方面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加快经营战略转型和产品创新,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

  其次,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应走向常态化。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不光适用于当前经济上行时期,也应当适用于经济下行时期,并在常规化使用过程中引入“逆周期监管”理论,即在经济上行时期要求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提高拨备覆盖率以及拨贷率、降低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监管要求等;而经济下行时期反之。总之,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最新动向及其影响,强调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宏观调控任务,以此抑制通胀,同时防止经济出现大幅波动。

  再次,存款准备金工具的实施还应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形成有效组合,以确保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与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更好地结合起来。在交替使用存款准备金工具的同时,配合利率、汇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通过动态调整和试错,形成抗通胀的政策工具“组合拳”,促使银行信贷增长与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目标有机结合。另外,更要促使银行优化信贷结构,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