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流浪者之歌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1日 22:2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经济观察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赵芃

  513

  2011-04-04

  赵芃

  “黄帝时,大容作云门……”根据《吕氏春秋》记载,“云门”是中国最古老的舞蹈,相传存于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舞容、舞步早已失传,只留下遥远而美丽的舞名。

  1973年春天,林怀民初创云门舞集。它是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也是整个华语社会的第一个当代舞团。37年来,云门在欧、美、亚、澳各洲两百多个舞台上,已演出超过一千七百场,被称为“亚洲第一当代舞团”。

  1988年,林怀民曾将云门停掉。坐在出租车上,他看到越来越拜金的城市,越老越稀少的文化,突然感觉陌生了,没有希望了,没有力气再努力了。暂停云门的三年里,林怀民背起行囊,做了一个没有负担的旅人。他随心所欲地跑来跑去,去了印尼、菲律宾、尼泊尔和印度。在很多旅客眼里可怕、肮脏的印度,却成为林怀民心中的圣地。林怀民在新书《高处眼亮》中写道:“许多人怕去印度,因为脏乱和贫穷,因为火车飞机从不准时。这些正是让我一再回到印度的理由。生了两回气后,我有了顿悟,即使慢上七八小时,火车一定会来。我放心地在火车站读了一本又一本平日没时间读的书。人生可以不必急吧,我终於摆脱时程表。印度的燥热飞尘,天天在街头上演的生老病死,为我晓示生命的本质。我也去过恒河畔,看到骨灰撒入河中,焚烧一半的残癛逐波而下,下游的印度信徒面不改色地掬起圣水,仰头吞下。生死有界,流水无痕。我惊悸而感动。不知不觉,去了九次印度。印度安顿了我。毛躁起来时,闭眼想起圣牛踱步的火车站月台、流水悠悠的恒河,心就静定一点。我开始觉得云门的工作不是磨难。得失心淡了以后,作品慢慢成熟。”

  1994年夏天,带着德国作家黑塞根据佛教传说改写的小说《悉达多》,林怀民又一次飞往印度。他去了佛祖得道的菩提迦耶。在那里的所见所闻让林怀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看到印度人的生老病死都在街上发生。有一天夜晚我走进一座乡间火车站,在黑暗中踩到软软的东西,仔细一看。整个候车室睡满了人。我当时就哭了。一个人要饥饿和疲惫到怎样的程度会被踩到都不吭声啊?大觉寺外集聚着上百乞丐,你给一个人钱,身后会有30个人跟着你,全部伸着手。我完全不知道怎样解决这件事。一双双手考验着人的良心,我天天都哭,人整个粉碎掉。”

  一日,林怀民来到佛陀悟道的菩提树下打坐。他感到眉心一股温热,原来是阳光穿过叶隙,落在了他的额头,从未有过的安静与感动笼罩他的身心。印度归来,林怀民如流水般创作出构思沉淀了四年的 《流浪者之歌》,成就了云门的标志性作品。

  为了这部作品,云门的舞者吃尽了苦头。生来为“动”舞者们,这次要彻底的“静”。每天不做动作,从闭眼静坐开始。一个多月的时间,舞者们从睡觉抗议,到能感觉呼吸、律动、身体的气场。之后又慢慢过渡到太极导引、拳术、书法。这样独特训练的结果就是《流浪者之歌》。

  《流浪者之歌》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就是舞台上三吨半金黄色的稻谷,这是整个舞蹈的唯一舞美。这些稻谷在90分钟的时间里,如沙漏般从舞台一角落在一位站定的“僧侣”头上,时而缓慢,时而急促。在演员们谢幕之后,一位舞者拿着耙子用25分钟将这些稻谷画出一个巨大的同心圆。

  4月1日,林怀民将这部已经演了17年的舞蹈搬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并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全国巡演。17年间,《流浪者之歌》无论到哪,观众总会看到泪流满面。林怀民解释说:“这部作品其实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任何故事情节,但观众就是会很感动,尤其是最后的25分钟。可能因为日常的忙碌中没有哭的机会,但人总有哭的需要。”静下心来,忘掉自我,离开现实,终于决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