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不会放弃保障房建设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7日 23:2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浪财经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1995年,对于刘晓光和首创集团来说非同寻常。那一年,时任北京市计委副主任的刘晓光受命担任首创集团总经理。而当时的首创是只有15亿净资产,由100多家小公司组成的烂摊子,投资的领域五花八门,最难的时候只有300多万现金,连工资也发不起。为了扭转困境,刘晓光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1997年到1999年,首创消灭了下属的8个亏损企业。2003年,刘晓光带领首创置业成功在香港上市。经过16年的发展,首创集团已经成为拥有5家上市公司,总资产超过800亿元的多元企业集团。伴随着企业成长壮大,刘晓光也一直尝试着企业体制的改革,虽然屡遭失败,但是他坦言会一直坚持尝试。

  权静:我们很多网友,也很关注首创一路的创业的过程,包括您个人的创业的经过,能不能跟我们讲讲,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刘晓光:那时候92年的时候党的机关办企业,叫龙下海、虎下山反正都下去,纪委、办公厅、财政的,到了95年清理整顿,集合起来,就组合成了首创,什么都没有,有1亿多现金,分布在100多个企业里面,基本上是亏损,到底怎么发展,我们展开了一场大讨论,首创是干什么的,干地产打不过当时的张宝全,干水做不过排水集团,做高速路,做酒店做不了段强他们,首创到底干啥,当时我们提出来以投资银行为先导,以企业为背景,两个轮子互动,这么一个背景出来了,一方面是金融,一方面是产业,产业有利润输送到金融,金融再融资,我们为什么走的这么快呢?这条路帮了我们。一般的企业老老实实宣传的时候,我们研究融资的问题。这是我们当时的模型,使我们发展比较快一点。

  权静:95年您是北京计划委员会的副主任,总经济师,后来在体制内和市场化的竞争当中,包括企业所有制的转变,您是怎么处理的?

  刘晓光:我们一直也在思考转制,转制的核心是动力机制,动力的核心是管理层和职工持股,但是都没有做成。比如首创股份,当年上市,我们有5千万内部成分股,刚要变现的时候,发了一个通知,取消了。首创置业在香港上市,我们也希望有几千万的内部成分股和管理层股,种种审批的手续发展慢也没有做成。后来我们做了一个小改制,首创集团中层以上的干部,必须参与每个公司的改制。哪怕你出2万块钱,也是出了。叫连心连股连力,改了一段时间以后,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了,后来不让做了。就是你不能够控制你下面企业的股份。04年的时候,我们想了一个更大的设想,干脆我们跟国际上直接合资,形成一个国际化的企业,形成合资以后,管理层有股权,后来也失败了。为什么失败了呢?当时接近成功了。首创集团有很多上市公司,当时跟投资者的对价是净资产乘以1倍,国家证监会下了一个通知,你只能是总的市值乘以90,净资产是5块,市场价是30,30乘90%,投资者进不来了。我觉得这个不公平。所以改制来讲,我们始终没有更大的动作,柳传志成功了,第一个有了上级的支持,国家的支持。第二本身他们原来就有所谓的受益分配权的概念,接下来他们拿到30股,再接下来中科院卖出了30股,基本上是混合所有制的,还是以国有性质为主,但是运作方式上完全是民营化的方式了,柳传志他们做的很好。

  我想中国下一步企业的前景可能也应该是混合所有制,有国有、外资、股民。每一个股东拿着枪等着你呢,如果你只是一个股东,这个治理结构不可能是真实的。一股独大,董事会都是假的,没有约束。一定是所有权上的多元化,股份化,运作方式的市场化。这才能使企业有前有力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