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周稀银:染色馒头不可怕 监管被染色最可怕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3日 08:0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南方都市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11日央视《消费主张》栏目对上海华联等超市涉嫌销售染色馒头的事件进行了报道,称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涉嫌将白面染色制成的馒头,在上海华联等多家超市销售。报道播出后,上海工商部门连夜采取了应对措施,组织相关企业自查,同时已将样品提交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将在检验结果出来后进一步处理。

  “连夜查处”岂能总等媒体曝光后?

  我们不知道这样的问题馒头到底存在多长时间,对多少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损害,让生产企业及相关销售超市从中大赚了多少钱。我们感到不解的是,从面粉到馒头然后再销售,如此长的生产、销售链条中,我们竟然没有看到卫生、工商、质监等多个监管部门半点履职的影子:该企业有卫生许可证,但其肮脏的生产环境不可能符合卫生许可证的标准,卫生部门到底进行了怎样的监管?另外,该企业生产的馒头也贴有质监部门发的Q S标志质量认证,但是,如此“染出来”的馒头真的符合最起码的质量要求吗?此外,工商部门还要查贴在产品标签上的配料,超市方面也有检测,但是如此拿甜蜜素充白糖、加入不允许添加的防腐剂防发霉的情况,工商部门到底有没有进行严格的检查?超市方面尽管也有检测,但却是检测大肠杆菌,言外之意,只要不超量的大肠杆菌不至于使人吃了后迅速地拉肚子,就是合格产品,但对消费者造成的却是慢性伤害,长久伤害,谁来为消费者这一合法的健康和相关权益担责?

  当从生产到销售处处都是问题的馒头成了居然可以轻易“瞒过监管者和消费者的头”的“瞒头”时,当类似因监管缺失导致的问题食品“前赴后继”时,当每一次问题食品被曝光后都能看到相关部门“雷厉风行”“严肃公正”“连夜检查”的“作风”时,我们实在搞不懂,监管部门的“连夜查处”,为何总是等到媒体曝光后?其公信力和执行力屡次受到公众质疑,难道真的全是“法律法规不完善”,真的是一天“炼成的”? □张东阳

  华联超市别急着“扔馒头”

  固然,华联超市要求各门店立即将所有“问题馒头”全部下架、封存和召回,凡有消费者购买“问题馒头”的,凭收银条或商品标签可在华联和华联门店退赔以及其他的一些应对之举,是积极主动的,也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尤其是退货之举,客观上起到了对消费者负责的作用。但是,“一只馒头”引发食品安全问题,作为商业销售企业不能连一声道歉都没有,不能不为此担责。

  “问题馒头”的制作过程令人触目惊心,然而,不能就此将所有视线转移到生产厂家这一边。这里有三点质疑:一是每天三万“问题馒头”进超市,其中有一部分是过了保质期回收后重新和面加工成的新馒头,对此华联超市是否一点不知情?二是对于食品标签与实际添加物严重不符,商家是否应尽到检测之责?三是“问题馒头”销售不成问题,“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其中是否潜藏合伙欺诈消费者的利益链条?固然,对“问题馒头”要追溯源头厂家,使无良生产企业付出代价,但借用姚明的一句广告词:“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为了不再重复“馒头的故事”,监管部门千万别放过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商家。 □梁江涛

  染色馒头不可怕,监管被染色最可怕

  我们只要回顾央视的报道,就会对本应敬畏的抽查感到可笑和可叹。知道相关部门明文规定禁止在制作玉米馒头的过程中添加色素,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为了逃避检查,还专门想出了一套对策。记者暗访时,办公室人员称,一般来说馒头一个月抽查一次,他们来检查,我们就把东西拿到办公室给他们检查,不让他们去车间,他们一来我们就把车间的门关上,不让他们进去。

  本来一个月抽查一次就少之又少,可偏偏还被生产企业“强按”在办公室里检查;本来抽查的地点完全应该是生产现场,可偏偏还被生产企业“关在”车间之外……我们不得不为检查人员被生产企业的“打压”感到窝火和憋屈,可稍加思考便很快明白———监管者之所以这么受得生产企业的“挑战”,那是因为他们恐怕早已被对方染色了、招安了,否则,执法检查何以变成了“办公室检查”?

  办公室里抽查馒头,应该是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要得食品安全,“九龙治水”不可靠,只要“一龙”或者“一龙”中的部分执法者能够真正履行职责,彻底拒绝企业的染色进攻,也许更多的食品安全事件就不会总是先曝光后查出了,至少相当一部分会做到早发现、少侵害了……希望不要只对问题企业“开炮”,也该让监管的“染色体”露出真实面目,并得到应有的严处。否则,出一件问题食品倒一家企业,但监管的问题却被搁置不管,食品安全何以让广大消费者放心?□周稀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