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挣脱教育产业化束缚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3日 20:1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民间教育机构谋求国内上市

  本报记者 王超报道

  民间教育行业孕育了大量的投资机会,但其尴尬的身份让驻足观望的资本止步不前。最终,反而便宜了国外。

  近年来,我国民间教育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中国教育培训行业报告》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总值约为6800亿元,预计到2012年,这一数字将有望突破9600亿元,其中,民办教育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6%,其在整个市场所占的比例也将继续增加。

  但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民间教育机构并没有得到太多风投的青睐。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已经累计有10家中国教育培训机构成功上市,仅去年下半年就有4家教育机构。不过,与海外资本市场上的“红火”相比,在国内资本市场,却不见“教育股”。

  4月11日,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沈哲彦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教育机构在国内上市主要受到我国政策环境的限制。根据《教育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其营利只能用作学校的再投资,而不能作为红利分发给投资者,因此无法形成畅通的投资回报渠道。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亦发文称,由于教育机构的身份一直处于“灰色”地带,很多民办教育机构不敢提赚钱,只能打公益旗号。虽然是公司化运作,但就难以公司的名义募集资金,并承诺给股民回报。

  其实,这并不是民办教育机构有问题,而是我国教育发展存在误区和盲点。“根据2004年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之后的实施细则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事业。然而这并不表示民办学校是非营利性公司,这是由于公益事业和营利性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例如科研活动属于公益性活动,但是却存在营利性科研机构,而区分营利性科研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的关键在于其所受益的对象是否具有特定性。因此,公益事业中既有非营利性机构,也可以有营利性机构。”沈哲彦说。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教育产业化”流行后不久便遭遇严重质疑,而随之而来的巨大舆论压力导致民办企业国内上市无法得到认可。所以,我国民办教育需要克服的困难首先是挣脱“教育产业化”观念的束缚。

  沈哲彦表示,当前我国的民办教育是作为公办教育的补充,而这一定位却远远不能够满足当前多样化和选择性的教育需求了。事实上,公办教育是进行普及式教育,以提升全民族的文化层次,而民办教育应当是满足少数人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因此,要鼓励民办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个人需求与社会产权格局多样化的需要。

  因此,营利性民办学校,实质就是教育服务公司,应实行工商注册,纳入工商管理。“这不是降低教育机构品质,而是对目前教育培训市场的规范,促使这些教育机构以优质教育服务,获得消费者信任,保障消费者权益,同时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选择。如此,民办教育机构也才能在我国社会得到全面的认可,包括在资本市场上融资,不至于舍近求远奔赴美国上市融资。”熊丙奇说。

  “民办教育机构要正确进行自身定位,通过不断的差异化和多元化经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企业,跨过国内上市的‘高门槛’。”沈哲彦表示,根据我国企业审批要求,企业需要具备连续三年盈利的公司业绩。如果民间教育机构不加倍努力,将无法实现上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