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3日 20:3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上海侨报
西方拍卖行业数百年来已经产生出一套尊重买卖双方的规则体系。如今,这套体系却很可能因“中国买家”一而再的鲁莽行为,而将“中国内地买家” 屏蔽,这无异于将我们视作是无法遵守正式游戏安排的“野孩子”。
去年11月,一位上海企业家在英国班布里奇拍卖公司的一场小型拍卖会上,将一件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一气儿抬到5.5亿元天价。但是,却至今分文没有付。卖家和拍卖公司因此颇为惶恐。此前,在拍卖中国圆明园一件十二生肖铜兽首的时候,已经出现过中国内地买家拍下后堂而皇之拒不付款的情况。如今,时限还有一周,事情据说还有转机,但此事对“中国买家”形象的破坏,却不容忽视。
首先,我们必须警醒,破坏规则是危险和轻率的举措,最终代价将是声名狼藉。
其次,我们必须反思,破坏规则如果以虚幻的政治正确之名以行,是否应被有所宽容?譬如对于铜兽首流拍,媒体报道称所谓西方在圆明园事件上有原罪,因此被调戏一把也无不可。其实,中国文物外流并非全系暴力抢夺造成。据笔者有限的见识,有些文物便是国人自己先偷后卖造成的,至少输出的过程难以挑剔。时过境迁,以“一百多年前你伤害我,所以一百多年后我伤害你”这样的逻辑来和世界各国打交道、做生意,必定是充满不择手段的愤怒。而一旦不择手段,那么便是不顾后果,也就不讲对错、蛮不讲理,直至发展成为将自己的恶意欺诈行径拔高成为“为清朝人民争口气”的胡搅蛮缠。因此,审视这样的事件,必须回到是否破坏了规则这一基点,任何有关动机的说辞都不能被纳入判断,更不能采信一个骗子具有和你我一样的爱国情怀。
最后,作为警醒和反思的结果,有必要对此次涉事的买家保持足够的关注和压力。不能让全国人民代他受过,一起背负诚信被轻蔑、被鄙视、受质疑、受损失的结果,绝不能让“中国买家”成为没信用的代名词。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