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博鳌微研讨:国内媒体的公信力需要重建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4日 22:5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浪财经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浪财经讯 4月14日消息,在今日的“博鳌微研讨”上,微大使@余敬中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北大陈雨露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深圳商报总编室副主任@蒋荣耀 、二十一世纪传媒执行总裁@刘洲伟 五位嘉宾通过微博,探讨了金融危机等公共危机下媒体肩负的责任。

  2008年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两年7个月了,媒体在金融危机中是否有过度反应的行为?媒体是否切实起到了对金融危机的预警作用?媒体的密集负面报道是否加重了大众的“衰退心态”?

  面对这些疑问,五位嘉宾达成一致,认为在公共危机面前,媒体应当承担相应责任,通过汇集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对政府提出有价值的预警,而非集体失语或者缺位。

  喻国明认为,大众媒介是社会的守望者,职业责任就是“看门”、“预警”、“设置社会议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媒介的报道导致了危机感的加重,而是媒介的“失语”和缺位,造成了社会的危机的加深,以及次生危机的出现。

  刘洲伟也认为,就金融危机而言,只要事实准确无误,新闻是不应有所选择的,正是因为此次金融危机前新闻被选择了,危机才发生的如此强烈,似乎没有征兆。

  “金融危机通常包括了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和解决期四个阶段,一个负责任的主流媒体在四个阶段肩负的责任是不同的,”陈雨露认为,在潜伏期当中媒体应该担负起预警的功能,通过汇集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对政府提出有价值的预警。

  有舆论认为,金融危机时,国内外媒体过度密集的负面报道刺激了危机的爆发。对此,喻国明指出,社会危机有它自身的规律和规则,媒介的作用充其量只是“催化剂”而已,不能夸大媒介在这方面的作用,更多的情况下倒是对媒介的社会管制过于严苛,导致媒介不能作为。

  蒋荣耀也表示,在多数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如果信息是透明的,媒体能够及时准确报道,公众的反应反而会更加理性,如果以透明、公开、及时、准确德态度让媒体进行报道,最终对化解危机解决问题是有帮助的。

  陈雨露也认为媒体出现过度的反应是正常的,因为稳定社会公众情绪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公众在第一时间获取充分的信息,由于危机常有突发性和模糊性,媒体出现过度反应的报道通常也是有情可原,关键在于随后的矫正机制。

  “治理危机,开动印钞机,”刘洲伟认为,媒体关注这些钱的去向和效率,并非破坏大好形势,也许这次印多的钞票,正是下次危机的祸根。

  五位嘉宾还探讨了公共危机时媒体需要进行公信力的重塑造。“国内媒体的公信力需要重建,这个才是大问题。不要到危机事件发生时,传统媒体‘辟谣’,受众最后都信了‘谣言’,”蒋荣耀说。

  陈雨露也指出,危机爆发后,社会公众的信心及其脆弱,稳定社会情绪增强公众信心,就变得尤为重要,美国媒体的做法一般是危机来临时与政府保持高度的一致,目的是维护政府的公信力和国家的长远利益。

  金融危机解决之后,陈雨露认为媒体还应该发挥两大功能,一是分析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应对政策的理性评估,另外一方面应对遭受危机创伤的公众心理的抚慰。(徐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