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南方日报:收紧食品销售终端的紧箍咒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5日 09:2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南方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粗粮馒头,不仅添加色素、甜蜜素,虚报生产日期,而且还把过期的馒头回收重新加工后再出售,而这家生产馒头的作坊给上海的联华、华联、迪亚天天等连锁超市的门店供货,每天有3万多个问题馒头进入各大食品柜台。有记者致电多家超市,询问超市如何对食品进货的渠道进行监管,他们的答复要么含糊其辞,要么说,超市有上万种商品,如何监管得过来。

  “用色素化妆的馒头,居然能够堂而皇之摆上大超市的货架”,“‘回炉’板鸭、‘染色’馒头出没在超市,还有多少问题食品隐藏在我们身边”……毫无疑问,食品安全又一次拉响了警钟,而且这一次曝光问题的焦点集中到了人们印象中“还算安全”的超市身上。实际上,超市里的“染色馒头”并不是偶发事件。2008年,杭州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向新闻媒体通报了第二季度食品安全信息,虽然这只是一个普通例会,却传达出一个令人惊讶的信息——— 超市农产品的合格率在当时的抽检中低于批发市场及农贸市场产品,仅为82.6%,后两者的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8.2%和100%,这无疑打破了消费者心目中“超市食品更安全”的神话。超市对供货渠道把关不严,对经销商、生产厂家的质量检验证、食品生产权等审查不严,让部分非法生产厂家钻了空子,问题食品被检出来的可能性也就远低于“一旦发现问题,除了就地销毁,还会第一时间公布销售商摊位号”的农贸市场、批发市场。

  除了违法使用色素,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生产的过期“再生”馒头同样引人关注。事实上,国家工商总局2007年出台的《关于规范食品索证索票制度和进货台账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早已明文规定,对超过保质期的食品,超市应当“立即停止销售,撤下柜台销毁或者报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处理”。然而,现实中,“明文规定”在操作中停留于“纸上规定”,文件是出台了,但过期食品重新流入市场的漏洞并没有真正被堵住。超市的庇护或者与供货商的“私下协议”,使得过期或者即将过期的食品回流到生产企业,此时,问题食品产生与否就取决于企业有没有仅存的那点良心了。但事实也再次证明,企业自觉是最不靠谱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些超市不仅存在把关不严的问题,更存在放纵包庇的嫌疑。

  超市的食品安全问题愈演愈烈,进货渠道监管叩问着超市自身的监管体系和政府的监管体制。由此看来,除了备受关注的食品生产环节与食品添加剂问题,食品销售流通环节的“紧箍咒”同样有待收紧。如果不是终端销售环节的无意疏忽与有意庇护,一些问题食品就不会如此大规模、大范围地进入民众餐桌,并被打上“安全”的标签。美国人很少为吃“犯嘀咕”,基本是“放心买、大胆吃”,这都得益于全面、系统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一旦被查出食品安全有问题,食品供应商和销售商都将同样面临严厉的处罚和数目惊人的巨额罚款,对销售商注意义务的严苛规定使得销售环节不可能对问题食品“网开一面”,达成所谓“私底交易”,从而束紧了食品安全的终端环节。

  显然,食品安全问题不是简单的企业责任,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约束来彻底解决,要有专业化的政府机构去管理。但监管部门首先要改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整治模式,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构建起更加完善有力的监管体系,从源头上封堵漏洞,也从销售终端截流,而不是被动地原地“亡羊补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