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陈斌:事业单位最终还是取消为上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5日 13:5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南方周末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作者:陈斌

  据2011年4月10日媒体报道,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确定时间表。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公益服务新格局”。这位只见楼梯响的大家闺秀,下楼在即。

  现有事业单位将被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改革是甩掉两边、保留中间(中坚):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保留为事业单位,强化其公益属性。

  想成就公益服务的新格局,还得追问事业单位的老根子。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时代身份制度的产物。前30年,国人有三种基本身份类别,从低到高依次为:农民,工人和干部。工人农民分属九天九地,工人编制要转为干部编制,困难程度不亚于农民变身为工人。事业单位员工与公务员属干部编制,位于金字塔顶。所谓事业单位,大致就是特定历史时期全权政府状态下的政府办社会。而现代社会的通例则是,非营利性公益服务应当是社会力量主导、政府后援,而不是反过来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事业单位不能登社会的堂、入社会的室,反客为主。

  原因不复杂,政府办企业,会形成对民营企业的挤出效应,恶化民营企业的生存状况;政府办社会,也会形成对社会力量的挤出效应,恶化新社会组织的生存状况。空间就这么大,养分就这么多,政府多占了,另一方势必少占。

  正因如此,在中国响当当的事业单位,在国际上才难觅其踪迹。例如教师,中国差不多有近2000万,占事业单位员工的一半;可在美国,公立学校教师就是公务员,就是政府雇员,没有另起灶炉,另搞一个事业单位系统,县市一级的地方政府,基本上都是将一半多的财政预算用于学校和教师。

  政府、市场与社会,本应如此这般地分清楚。中国以国企产权改革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市场取代权力发挥资源基础性配置作用,以造就大市场、小权力。现在以事业单位改革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目标就应是社会取代政府,伸张公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本权利,以造就大社会、小政府。如此,则目前打算保留的“中间”部分,也就应“政退社进”,尽量社会化。

  这不仅是基于权利问题,也是基于公益实体的运营需要。本次事业单位改革打算把医疗服务列入公益,经营不以盈利为目的,要予以保留。现实困难是,医院如果一方面继续由政府财政埋单,另一方面继续对患者收取市价,就会延续“公不公、私不私”的奇怪局面,等于医院把利用公共资源赚取的租金供自己花。医院要同时满足收钱与“不以盈利为目的”太容易了,只要把收上来的钱统统花掉、做成成本就行,涨工资、建大楼等都行,甚至还可以搞出一点亏损,以要求更多的财政补贴。

  中国要么如英国、加拿大等,建立公立医院体系,政府直接提供医疗服务,民众看病不需要再掏钱,医生就是公务员;要么如美国等,医疗服务由市场提供,但民众有医疗保险,医生就是市场的参与者。这两种情形,都没事业单位什么事。

  同理,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方向很好,但也要避免将其改制为国企,才能跳出原地打转的怪圈。

  另一个怪圈也不可不防:过往精简行政机构,每每有人被分流到事业单位,现在事业单位改革,又有一部分人分流到行政机构。“你精简、我膨胀”,这是否意味着两个最难的改革必须协同进行?

  中国改革的路径是先易后难。要捏的柿子越来越硬,所需技巧和勇气也就越来越大。河的确要慢慢渡,但这不等于可以将目标设在半途。长久来看,事业单位的存在,毕竟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事业单位主导公益服务也就有点理不直气不壮。要建立一个真正高效、灵活的公益体系,让社会团体在平等竞争中自由发展,仅仅“甩掉两边,保留中间”远远不够,改革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取消事业单位。自然,这绝不意味着政府可以甩手,而是以“公平拨款、同等优惠”等途径,来更好地履行义务。

  这样的改革,涉及的不仅是4000万“事业人”,而是整个社会格局,要有更彻底的视野和更大勇气,凝聚全社会共识。只有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政府的归政府,改革才不会陷入半渡不前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