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新国博的三张老照片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6日 06:2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经济观察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刘金松

  515

  2011-04-18

  刘金松

  褪了色的黑白照片,站在中间的华国锋正在和李先念一起,倾听叶剑英的谈话。这张拍摄于1976年10月24日的照片,记录了当时三位领导人在庆祝粉碎“四人帮”群众大会上的瞬间。

  与这张照片垂直排列的另外两张则是反映群众集会的大场景,一张是“红卫兵和群众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一张是“广大群众在天安门广场欢庆粉碎‘四人帮’”。

  三张同样大小的照片,横跨十年,从文革开始到文革结束。

  历经3年半扩建,投资25亿元的新国家博物馆已经重新开展。试运行期间,实行限额参观,每天免费放行8000人。即便不是周末,如果过了上午10点,也将很难再获得参观的机会。

  新开张的国博馆有两个基本陈列,分别是“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以1840年为界,前者10个展厅,近3000件文物来呈现五千年文明;后者6个展厅、1280件(套)文物、875张图片,讲述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复兴道路。

  “古代中国”部分尚未完成布展,目前观众所能看到的是讲述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当下的“复兴之路”。整个展览分为五个部分,着墨最多的是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成立28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以及反映改革开放后建设成就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部分。

  下转05版

  上接01版

  多种科技手段的运用,让人对历史的追忆更为逼真。反映武昌起义的蜡像群,配上哒哒的枪声,一下将参观者拉回了那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夜晚;渡江作战的巨型帆船,配上嘹亮的号角,展现了解放战争中的一个重要时刻。

  承办《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的负责人、国家博物馆展览二部主任曹欣欣说,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复兴”的主题进行布局,通过这个布局来表达四个选择: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曹欣欣称:“和主题相关的就突出,探索性的东西点到为止,不做渲染。”

  据曹欣欣介绍,此次复展,对此前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在五个展示单元中,更加突出了党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两部分内容。关于文革的部分,延续了以往的展览格局。

  红卫兵接受检阅的那张照片上,主体人物并不凸显。照片上旗帜、标语高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的横幅醒目。

  这是那个时代的典型特征,红卫兵们高喊着革命的口号,可以“怀疑一切”、“打倒一切”。

  立于博物馆北门外的孔圣人也曾是被打倒的对象。1966年11月10日,在毛泽东主席第七次接见红卫兵的同一天,200多人的红卫兵造反队伍冲到了山东曲阜,开始了砸孔庙、挖孔坟、烧古籍的“打倒孔家店”行动。

  直到今天,去孔府参观的时候,还可以看到当年被破坏的痕迹。在一块拼接起的石碑前,导游会告诉你,这个由某位皇帝御赐的石碑,如何被红卫兵拉倒,砸烂。

  画家刘振夏,其父系国民党高级将领,在这十年中,被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关牛棚、批斗、隔离审查。如今再回忆起那段日子,老人很是坦然:一不希望文革再发生;二是今天的发展可能离不开文革的经验教训。

  出口处的留言簿上,写满了振奋人心的话语和对国家的美好祝福。也有参观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位从加拿大回来的留学生写道:“非常希望自己的祖国有自信将1840年以来的历史完整地展现出来。”

  一位署名为“菊香”的74岁退休工程技术人员则写道:“经验教训也不可或缺,甚至比成绩意义更大。”在他看来,应该加上对反右、文化大革命等重大事件的探讨,“有些领域比较难以形成共识,但共识也是在发展中逐渐形成基本一致,比较一致比回避好。”

  翻看完这些留言,一位来自东北的老先生感慨说,“国家的胸怀应该更宽一点”,他的下半句还没有出口,同行的老伴一把把他拽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