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2004年,中国发展模式的拐点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6日 06:3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经济观察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刘许川

  515

  2011-04-18

  ——回顾广东民工荒调查一文

  刘许川

  往年深圳街头和桥洞下面一定会出现的一群群充满焦虑和迷茫眼光的内地务工者,似乎在2004年春节之后突然消失了。

  一场突如其来的用工短缺现象席卷中国沿海地区,媒体上关于民工荒的报道开始出现并渐成规模,但是,信息仍显得非常混乱。

  我们的调查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我的同事周涛深入到加工业最为密集的深圳宝安区和东莞石碣镇进行实地调查,形成来自草根企业最真实的信息;二是我分别采访广东有关部门和湖南、四川、河南等内地对粤劳务输出大省的劳务输出管理部门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

  我们的调查证实,广东的民工荒是真实存在的,并非像往年一样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暂时性劳动短缺现象。这已成一个趋势。

  同时我们在报道中提出,中国首次民工荒已经给这个国家发出了清晰的信号:享受了数十年人口红利的制造业大国终于开始告别劳力无限供给的时代了,现在,人工供给极限的出现使工人开始和工厂讨价还价了,随着工资和福利的提高,将逼迫以依赖低级加工链条榨取工人血汗为主的工厂生存模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这难道不是中国发展模式面临转折的明确信号吗?

  当时,学识浅薄同时也缺少对经济学者采访的我们,遗憾地没有在这篇超过4000字的报道中提出刘易斯拐点。5年之后,经济学家和媒体开始热炒这一概念。

  我们也并没有为了支持自己的判断而做出中国劳动力已经出现全面紧缺的结论。相反,我们认为中国的剩余劳动力会持续存在,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将持续很多年,但这一过程将伴随价格的提高和产业模式的转变而终结。

  我们在报道的结尾提出:“这是一个需要高超技艺才能解开的矛盾,庞大的剩余劳力和民工荒,劳工价格上升和企业竞争力,显然这不仅关乎一个地区的成败,更关乎国家的持久竞争力。”

  报道发表之后的几年中国发生了这些变化:

  ——广东乃至所有沿海地区的民工荒不再是春节之后的特有现象,而是常态化局面,并且由技工荒蔓延到从超市营业员到酒楼洗碗工等一切低端用工环节。

  ——始于2006年的全国性房价暴涨和持续通胀,将中国的人口红利吞噬殆尽。低端产业链在成本压力下加速退出沿海地区,甚至从中国撤到其他国家。

  ——中国最具代表意义的加工业者富士康在坚守深圳十几年以后,伴随着一系列工人跳楼事件,2009年开始大规模向内地转移产能,这家简单低端加工模式之集大成者仍在做最后的坚持。

  现在回顾这篇报道,遗憾潜藏于每一个细节。除了上面提到的学识所限,我们在具体的操作中也可以更周全一些,比如当时应当和上海站协作,总部亦可以参与进来,来呈现一组更大规模和更具深度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