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破除油企垄断才是贴近民生之本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6日 19:3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经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陈伟

  最近以来,民营与国资在成品油零售领域的纷争似乎愈演愈烈。据相关媒体报道,在重庆涪陵区,“石化双雄”和民营加油站之间持续数月的吞并和反吞并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民营加油站不甘“束手就擒”,正通过行业协会上书政府相关部门,指责国有企业搞垄断,而“被告”的国有企业却表示毫不知情。仔细审视,这依然是个旧瓶装新酒的故事,老版本曾经一度在全国各地上演,此次也未能免俗:以中石化、中石油为代表的石油国企,挟已垄断油源之势向下游进军,企图一统江湖,民营油企无油可卖、无路可走,很多无奈地“被收购”,留下的多数惨淡经营。矛盾激化之际就是上述重庆民营油站的自发抗争。

  事实上,成品油零售领域的“国民之争”是中国公有和非公经济历次争夺的一个缩影。1992年至1998年间,民营加油站曾是中国最赚钱的行业之一。1998年之后,风云突变,成品油实行特许经营,中石油、中石化等国企垄断了批发业务,民营加油站油源骤然被卡。随之中石油、中石化掀起收购潮,大量的民营加油站被收购。此后,中国兑现入世承诺,外资加油站进军中国成品油零售市场。在遭遇国内两大巨头打压和外资加油站的强力竞争下,民营加油站被迅速分化和边缘化。当前,想在中国的一些省份开民营加油站已基本没有可能。比如,在湖北省,中国石化湖北公司就与省政府签订了战略协议,中国石化要在湖北建设500座加油站,中国石化以外的所有加油站都不批准新建。湖北不是特例,全国对垄断油企特权的保护实际上已经关上了民营资本进入成品油零售领域的大门。

  有观点表示,成品油零售领域原本就没有给民营资本设置门槛,但资金壁垒和技术壁垒自然地将民营资本拒之门外,比如2007年《成品油经营企业指引手册》就规定,企业申请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包括全资或50%以上(不含50%)控股并拥有10000立方米以上成品油油库的法律证明文件。而正由于民营资本实力弱,经营不规范,难以达到政府对行业的基本准入要求,市场被垄断、国企强力洗牌就在所难免。但我们认为,如果认同这是“天然的合理性”,那么所谓的放开市场准入、营造多元化的竞争环境最终注定是黄粱一梦。

  回顾历史,在中国,政府管制最厉害的行业恰恰是利润最丰厚的行业,成品油零售对民营资本的限制和吞并无非是又一个冠冕堂皇的巧取豪夺。从“非公经济36条”颁布到2010年“新36条”颁布的5年时间内,中国的民营油企依然举步维艰的现实,折射出相关部门在落实政府决策时的“不给力”,以至于在今年的两会之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回答记者的相关提问之时也指出:“为什么许多非公企业还感到雨点小?甚至提出存在所谓‘玻璃门’和‘弹簧门’的现象,我以为最重要的就是落实不够。”

  当前,国企对油气开采、成品油零售上下游一体化的垄断,使得在有限开放的市场中所谓的“竞争”也并无“公平”可言。因此,那些以所有制为隐形壁垒,以为国企量身定做的标准为准入门槛限制民营企业进入的行业,政府对民营企业的诸多鼓励只不过是自弹自唱,游戏的主角永远是国企“大佬”,民营资本的腾挪空间几近于无。然而,一个明显的悖论就是,中国甚至已经允许外资企业分步进入成品油零售领域,实际上已经承认了该行业不是非国家垄断不可的“战略命脉”。那么,为何迟迟不能放开准入,让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批发环节,让行业成为真正具有竞争机制的行业呢?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在众多行业的茁壮成长和不可替代已经具有标志性意义。即使在成品油零售这样的垄断领域,民营油企对于市场的灵敏度更高,资源配置也更加灵活,它们的活跃程度将决定中国石油终端消费的良性竞争机制的建立。因此,打破国企的石油垄断,降低市场准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成品油销售的诸多乱象,也更加符合国内消费者的利益诉求。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