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股票 >

机构大跌眼镜 错判A股演化路径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9日 10:0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永隔一江水:机构错判A股演化路径

  4月17日晚,央行宣布自4月21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据国泰君安分析师伍永刚预测,本次动作预计将冻结约3600亿元,"预计上半年仍有继续上调存准率或加息的可能"。

  18日,沪指小幅低开后随即展开震荡,终以0.22%的涨幅报收于3057点,盘中创去年11月15日以来的阶段新高。

  为抵御通胀,央行频频双管齐下。此次上调存准率是去年11月以来第7次上调,去年10月、12月和今年2月、4月先后4次加息,央行接连出手使得最近半年成为紧缩货币政策的频发期。

  其间,沪指去年11月中旬以来跌至2660点附近,并在今年2月下旬开始持续近3个月的反弹。

  上调意料之中

  3月份CPI同比创5.4%的新高,这意味着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成为目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中金公司徐小庆认为,广义货币(M2)今年前两个月大幅下滑,但3月份数据显示M2增量达2.2万亿元,高于当月外汇占款和贷款增量总和;一季度超过1万亿的外汇占款仍处高位,25%的基础货币增速意味着通过数量调控工具对冲外部流通性仍有必要。

  4月份公开市场到期资金规模超过9000亿元,但截至上周末,本月仍有4070亿元未到期。这意味着央行近期如不上调存准率,未来半个月需发行央票和正回购至少6000亿元(历史上每年4月份资金净回笼约2000亿元),这可能使当月资金回笼创历史新高,而上调存准率则可缓冲压力。

  高通胀和货币供应量增速可能反弹的背景下,伍永刚认为,短期内货币政策难以松动,预计存准率"可能上调至21%,最高不超过22%,仍可能有1-2次加息"。

  从回购利率冲高幅度逐渐下降看,存准率调整的影响已呈减弱趋势。

  有观点认为,连续上调后,"央行可能采取差额准备金率代替普调。"

  一般来说,存准率被视为货币调控的"猛药",但在我国公开市场有限和外汇占款成为货币主要投放形式的背景下,却扮演唯一可行的"冲销"工具。这也是央行近半年连续出手的重要原因。

  上海证券一组数据显示,去年7月和8月,货币投放中累计增加的外汇分别为846.19亿美元和935.63亿美元,9月份累计增加外汇达1940.28亿美元;而去年四季度累计增加外汇均超过3000亿美元。今年以来则持续上升,1-3月分别为4765.89亿美元、5363.01亿美元和5895.89亿美元。

  作为衡量通胀最重要指标的CPI,去年10月以来一直保持在4%以上,今年3月创5.4%的新高。

  A股去年10月开始,上证指数从2600点平台拉升至3180点附近。但是,11月10日上调存准率导致沪指开始长达2个多月的调整,今年1月下旬跌至2700点附近。此后的两次加息和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沪指却一路反弹,并在18日创阶段新高3067点。

  多数机构大跌眼镜

  去年10月央行首次祭出加息的紧缩政策时,多数机构对通胀达成共识,但认为紧缩对经济和市场的影响很小。

  如大成基金表示,紧缩政策"只有累积到一定程度后负面效应才逐渐体现,目前远未到担心负面效应的时候",因此其在沪指处于3000点附近认为,"A股应会走出先抑后扬的行情"。

  及至11月初,沪指被拉升至3100点附近,少数机构如长信基金意识到较严峻的通胀形势可能产生影响时,大部分基金仍对行情较为乐观。

  如南方基金认为,"通过外汇占款的形式释放的流动性,将成为推动新兴市场股市上涨的重要动力"。

  一路看多的大成和博时也认为,流动性泛滥难以改变、通胀因素存在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市场有望震荡上扬。

  华安基金更认为,国庆以来的反弹可挑战2009年下半年的3478点新高。

  但沪指自去年11月11日上调存准率开始,从3186点跌至今年1月25日的2661点,2个多月下跌16.48%。

  如果说这轮下跌出乎众多机构意料,此后沪指反弹近3个月亦让不少机构跌破眼镜。

  虽然诺安基金意识到"反通胀"将成央行2011年度要务,且大蓝筹股估值水平决定下降空间有限,但其仍提出,"适当降低股票仓位水平,并将仓位集中于低估值行业板块"。

  国海富兰克林在沪指处于2661点附近时判断,"诸多因素不支撑大幅上涨",但整体相对较低的估值使大跌难现,短期内市场可能延续震荡走势。

  申万巴黎判断,"存准率未来上调空间缩小,短期内市场或维持弱势"。

  直到今年2月中旬,随着沪指回到2800点附近,机构看空的观点才逐渐减少,不过乐观者仍占少数。南方基金和广发基金都认为,随着紧缩政策的逐渐消化市场逐步完成筑底;汇丰晋信认为震荡上行是大概率事件。

  但更多机构选择观望,如博时认为,今年"利空和利好更替出现,全年将呈震荡格局",中海认为,"市场将继续震荡整理";更悲观的汇添富表示,"市场很难形成趋势性机会,短期面临回调"。

  如今,央行继续祭出该"法器"后,不少买方机构又开始"转攻为守"。

  此前一路看多的中信证券对于二季度市场"相对谨慎",建议"可逐步转向防御性策略",市场未来仍将对居高不下的通胀、可能短期下行的经济增长及海外市场风险保持担忧,"出现大级别行情的概率较小"。

  相比之下,中金公司18日发布的报告较乐观,周期性股票盈利预期继续向好将有利于股指延续震荡上行格局,而政策面偏紧趋势难以逆转盈利增长推动股指上行的趋势,加上超预期的流动性,"维持对市场趋势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但对于股指上行高度"偏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