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理性看待上调贫困线标准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1日 06:5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财经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 蔡劲松

  中国的贫困线标准将要上调。

  据权威媒体报道:在将要公布的下一个“十年扶贫纲要”中,中国的贫困线标准将从1196元提高到1500元。这意味着中国的贫困人口将从不足3000万重新变为上亿。

  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曾经被世界公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带来巨大变化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引以为骄傲的成果。据有关机构统计,1978年至2008年,中国贫困人口从2.5亿减为2000多万,凸显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

  然而,在新的未来“扶贫纲要”中,如果主动上调贫困人口的标准线,在某些人看来,似乎是“丢了面子”,担心给外人留下“中国在巨大退步”的把柄。因此,当媒体报道这个信息后,便随即在社会上引来不小争议。

  上调贫困线标准到底是“丢了面子”吗?

  权且不论答案如何,单是从要不要“面子”的角度看,为了“面子”而不顾实际,甚至为了虚荣而“打肿脸充胖子”所带来的恶果,我们曾经尝过不少,由此带来的教训也让我们深以为诫。只要实事求是,即便是“丢了面子”又如何?何况,这种主动放弃“面子”的做法,谁说不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呢?

  而所谓的“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退步”,则更是一种错误解读。从综合实力上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不争的事实,是退是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从具体的贫困线标准的划分上看,上调标准更是符合国际惯例。曾经的“中国标准”是1196元,即每天确保2100大卡食物热量,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确定的贫困标准:日均消费低于1美元属“绝对贫困”。世界银行贫困线标准则是每天消费1.25美元,即一年3000元人民币。因此,主动上调标准,则是为制定保障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发展成果的政策提供更有利的依据。这当然更是进步无疑。

  此外,如果以购买力标准的技术角度看,将贫困线提高,自然是更符合当今的社会现实。按中国现阶段起码的生活消费水平和物价水平测算,过去的标准显然是严重滞后而不合时宜。

  诚然,从表象上观察,提高贫困线标准本身并不会解决诸多社会问题,但是若从本质上看,在面对当今收入差距扩大和物价水平上涨趋势难以改变预期的情况下,及时调整贫困线标准,是种对中国国情的清醒认识,能够使我们清醒的对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身还有许多需要正视和改善的问题,尤其是在以后的政策制定中,充分考量到上亿贫困人口的生存和生活质量需要改善,以此促进民生政策的执行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展开。

  无疑,“返贫”人口的激增意味着我们将要承担更多的扶贫责任,而如何让“新增”的几千万“返贫”人口重新告别贫困,并不比“不要面子”轻松,尤其重要的是,让这几千万人脱离贫困不单是解决“1500元”的问题,也不是仅仅“保障吃饭权”这么简单的基本生活需求问题,而是要从同等享受国民待遇,同等享受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角度作长远规划,更为重要的是让这些“返贫”人口得到改善生存和生活条件的发展机会。因此,即便我们提高了贫困线标准,但仍要看到这仅仅只是提高了“绝对贫困线”标准,与国际上兼顾医疗、教育等的“相对贫困线”仍有相当的差距。这将意味着公共财政在更大程度上能够提供服务和回馈民生的抉择和政策。

  显然,提高贫困线标准,并不等于“提高发放救济款”的标准,真正的解决贫困问题还得从调整社会分配入手,从初次和二次分配阶段就要体现公平,在财政、税收政策方面有针对性地兼顾效益与公平,同时要赋予富裕群体更多和更明确的社会责任。只有在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基础上,消弥不合理的甚至是畸形的社会分配不公所造成的制度性基因,才能使“新增”的“返贫”人口和至今没有走出贫困“陷阱”的绝对贫困人口真正得到他们应有的福利,并以此体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包容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