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不涨价,可行性有没有?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2日 07:4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理财一周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郑作时

  财经作家

  如何看待在通胀过程中央企的特权和民企的弱势?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极其令人困惑的问题。比如说当下,中石油和中石化及其在政府中的代理机构——发改委,就一点也不脸红地让油价涨了一次又一次,中央政府抑制通胀的决心似乎跟他们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作为一个投资者,我永远也不会买这样的央企的股票。这绝不是因为道德因素,而是因为自利考量。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公司是由人组成的,而人是有惰性的。产品和服务在行政垄断条件下的涨价,几乎完全不可能成为股东口袋里的收益。

  首先是政府部门其实也知道像油品涨价这样的行为会给社会带来多少的福利挤出。因此涨价因素带来的收益增加,首先会被用来偿还各个方面的潜在债务。比如说部门的人情债、关系债。这倒不一定会涉及腐败,而多半是一种关系的维持。

  而在有这种现象的公司,其作风则一定好不起来。员工是一个人群,有人的地方就没有不透风的墙,公司领导者的开支大了,就很难制约员工的开支,更难使员工用心做事。这样的公司,虽然垄断利润可以保持,但自身是没有任何竞争力的。比如说移动和联通,作者在各地走访下来,发现当所有的中国企业都在投入技术创新和试图开始投入技术创新的时候,只有它们是把核心技术研发都外包给了小公司。这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一个人把脑袋交给外人保管。而其内在的道理是什么呢?恐怕是移动和联通的领导层也知道,让自己的队伍做,时间长不说,成本也高。

  但这又是为什么呢?很简单,你公司的头头们拿着高薪、喝着茅台不办事,让员工拼命,有可能吗?

  大投入而小产出,这是依赖于行政垄断的公司普遍的一个结果,说句大家都懂的话吧,这些公司,基本就是花大钱办小事。如果它们办成大事,那我们通常如果追问下成本,就可以大跌眼镜了。因此基本上,这些公司的股东们还是求他们别办事比较好,这样垄断的利润是稳定的。

  最近另外一个有趣的事情是工商联联合相当数量民企提出的一个不涨价宣言。在沪上,这个行动被一位著名论者认为非常“可笑”。

  乍看起来,对于逐利的企业而言,在通胀条件下不涨价确实是挺可笑的。公司赔本保中央政府的面子?不过其实作为一个民企代表的工商联可不傻,这个机构对民企的经营领域发表过“玻璃门”的看法,得到了广大民企的呼应,证明它是掌握在一批聪明人手里。

  仔细琢磨,工商联提出不涨价宣言,其必要性在于:作为一个机构,它及时地看到了中央政府反通胀的需求。告诉民企,满足政府的这个需求,是重要的。

  不过,仅有必要性是不够的,不涨价,可行性有没有?

  有利润积累的公司不难做到,动用积累是第一条。而通常情况下,有积累可以动用的公司都是某一领域的领导者。它们不动价格,就意味着很多企业不能动。谁动价格谁先死,它们留下的市场份额,正好是老大们可扩充的市场份额。

  而另外,公司内部的挖潜,则是领导企业可能的利润来源。2008年的经济危机,我知道有两个公司的耗电下降了三分之一和一半,这就是挖潜的成果。而这种成果成为利润的长期来源是固定的,价格回升的时候,利润就体现出来了。

  另外,也有公司的高管告诉我:其实政府的诉求也是可以细分的,当下的消费者高度分层。有相当一批消费者其实对价格不敏感,对于他们,可以用新品的高价格来满足。而在关乎基层消费者的基本产品方面,保持一个价格的稳定,用新品的高利润来补贴,也是可能的。比如一个做大米加工的,可以涨精制大米而不涨籼米;做衣服的可以涨西装而不涨棉衣。变通的办法多得是,关键看做不做。

  当然,这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肯定是个坏消息:市场的集中度将提高了。

  说到底,公司的竞争力不取决于价格,但又与价格高度相关。比如说可口可乐,二十年前,它的价格是两块钱——那肯定是一个很奢侈的饮料,是实力的体现。而现在它还是两块多,此时它是一个所有人都经常消费的糖水,但那同样是实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