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2日 10:1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北京日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近日表示,我国要努力实现职工工资每年增长15%,“十二五”力争实现翻番。这一消息立即引发热议,有网络投票显示,超九成的参与调查者对此“没有信心”。
其实,跟曾经“收入倍增说”里的“收入”一样,“工资翻番说”里的“工资”原本就有过于宽泛的口径。这工资是最低工资,是基本工资,还是统计部门热衷提供的以党政机关和国企为主要统计对象的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没人能判定。在官员和学者口中的工资、工资增速及对应人群跟普通民众的切身感受常常对不上号的情况下,“工资翻番说”很难给人们信心。
即使工资概念本身并无争议,“工资翻番”也不是在真空里翻,它不可能绕过“涨没涨”、“给谁涨”、“谁给涨”这些最敏感也最基本的问题,而这正是一干工薪族面对“大涨工资”的好消息面无喜色反而忧心忡忡的原因。
在当前物价上涨、追不上CPI的现实语境下,民众最关心的是一连串名义数字底下的实际购买力,工资的质量愈发比数量来得要紧。可以说,稳定物价、遏制通胀,是让工薪族感觉到工资真涨了、生活水平真改善了的第一前提。回避或绕开价格因素去谈涨工资,不但难以服众,反而会助推“钱更要毛了”的通胀预期。
众所周知,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长期积弊,是收入绝对水平过低和收入差距过大并存,对此人们“既患寡更患不均”。既然政府无法给公务员和国企职工之外的大多数职工发工资,“工资翻番”又显然是平均意义上翻番,民众当然有理由忧虑,这次“春风”是否又只在少数行业、少数部门、少数人的院墙里吹,成了少数群体在高基数上翻番,最终拉动全民翻番的数字游戏?如果工资“翻”得不公,不能在“翻”中修正之前的失衡,那越翻平头老百姓分到的蛋糕显得越小,两极分化越重,导致的社会矛盾越多。
更重要的是,涨工资不是政府下令企业执行,它牵扯着政府、企业和职工三方的利益,受制于整个经济大环境。说白了,就算大量生存于产业链低端,已经为人力成本上升苦恼的中小企业愿意多掏钱,它们也得掏得出才行。只有在大多数企业手头较为宽裕、有可让之利的条件下,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广工资协商制度才会对涨工资有实际促进。因此,想让工薪族的荷包鼓一些、日子好过一些,各级政府要做出更多让利,积极减轻中小企业税负,放水养鱼,发展生产力。此外必须明确的一点是:民众的福利不仅在于涨工资,涨工资也绝不是收入分配调整的惟一内容,在二次分配领域,在进一步减轻工薪阶层个税,加大对保障房、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投入等问题上,民众还在殷切期盼政府的步子能迈得更大一些。
“年增15%,五年翻番”,听上去确实激动人心,但这目前只是有关部门的一种计划、一种设想、一种预测。实际上,实现民众普遍认同的、而非纸面上的收入水平提高,是逻辑关系的最后一环,建立在经济较快发展、分配更加公平等基础上。哪一环掉了链子,民众对收入水平提高的感受都会大打折扣。正因为如此,有关部门不妨把精力少放在口头预测上,多放在实际办事上,而且对经济指标的描述,也应该更理性、更实际一些。
毛颖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