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2日 13:0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经济观察网
经济观察网 姜雷/文数日前,中石化集团对外宣布,尽管成品油出口效益较好,但是为保障国内供应,除保留供香港、澳门地区的基本资源需求外,中石化已暂停向其他地区出口成品油。
乍看上去,一直因为行业垄断饱受诟病的中石化这次终于觉悟。不明就里的围观群众们也在欢呼:关系国计民生的央企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保国内油品供应。但事实背后真相是,暂停出口只不过是中石化在舆论重压下的粉饰太平、转移矛盾的公关伎俩,我们更应当扯下这块遮羞布。
首先回顾一下近期中石化集团见诸报端的负面消息:4月11日,网络爆出中石化高价购买价值百万元茅台酒的酒单和发票。之后,中石化低价拿地,动用8亿元建造超五星级宾馆的消息也被曝光。就在舆论和网民口诛笔伐之际,一则新闻突然出现在公众眼前:中石化为保证国内市场供应,暂停出口成品油。
紧接着,又一则消息出台,刚刚履新的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专栏)针对广东石油违规购买高档酒事件指出:立即在全系统全面开展自查自纠,通过此事,举一反三,抓好整改,对超标准、超规定的行为,都要进行认真彻底的整改,树立中国石化负责任的国有企业良好形象。
这似乎是一次成功和完美的危机公关实验,也能看成是一种另类的“进步”。曾经国有企业在面对负面新闻的态度多是一言不发或者闪烁其词,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如今的中石化放下身段,不仅拥有专门的公关公司,制定各种突发事故媒体应急预案,甚至之前还有媒体报道称,中石化花钱雇佣“五毛党”在网上为中石化叫好。
加强对外宣传,与媒体沟通并没有错。但面对企业内部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不去解决,一味只是粉饰太平就是错上加错了。更何况,中石化这次危机公关选择的新闻点本身就是屡屡为舆论诟病的焦点,简单梳理一下,就能找出其中的各种破绽。
细心的读者只要用“成品油 停止出口”这样的关键词去搜索一下就会发现,最早在2003年国际油价刚刚开始走高的时候,中石油、中石化就对外宣布过,停止出口柴油,全力保证国内油品供应。之后的数年中,只要国内出现油荒,就会有这样的消息刊出。最近的一次是去年十月,国内面临大面积柴油荒,中石化当时也宣称,停止出口全力保供。
不难看出,只要国内成品油供应出现紧张,停止出口保证国内供应是一种常态举措。对于长期享受垄断高额利润的中石化来说,这是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从这个角度上看,完全没有必要以此新闻为噱头,对公众炫耀。
更需要强调的是,国内成品油是否出口,出口多少的决定权并不在中石化、中石油企业自己手中。在国内,成品油每年的出口采取的是配额制。每个季度,发改委和商务部会给两大集团一定的出口配额,是否出口,出口多少必须在这个配额限度之下。
从配额制度的角度分析,中石化宣布停止出口,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当前中石化的出口配额已经快用完了,正好又面临各种负面新闻,于是刚好顺坡下驴的宣布停止出口。海关的数据显示,3月我国成品油出口量达到258万吨,环比大幅上涨了38.71%。
另一种情况是,配额还没有用完,但国内市场供应偏紧,为保证国内供应也确实需要停止出口。但即便是后一种情况,对于中石化全年的整体盈利并没有太多的影响。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中石化每年出口的量很少,也就是在1000万吨级左右。
还需要看到的是,多年来中石化宣布成品油停止出口的背后,是发改委、商务部三令五申要求严格控制出口,保证国内市场供应的企业与政府博弈的故事。说白了,更多时候,中石化停止出口并非主动要求,而是迫于监管部门的压力。
中石化在现阶段以停止出口成品油作为宣传的噱头并不明智。事实上,作为行业垄断者的中石化更应当为目前国内成品油供应紧张情况负责。最新的消息是,到4月中旬,国内部分地区已经出现成品油供应吃紧、批零倒挂的现象,供应紧张的态势有可能进一步蔓延。
以去年10月那次的柴油荒为例,1到8月份,中石油中石化的柴油产能和销售都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两大石油公司为了完成销售任务,不断加大出口,甚至通过商务部申请增加成品油出口配额。当年半年,中国柴油出口量为262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22%。
但到了9月开始,因为限电、秋收等原因,柴油荒出现。于是中石化宣布暂停出口柴油。这不禁让人们感到困惑,市场销售不动,就加大出口,紧缺了就赶紧进口,加大生产力度。中石化保证供应的举措仅此而已吗?
事实上,中石化、中石油习惯性的做法就是这样,他们并不习惯去调研市场需要,也无需预测市场未来走向,因为国内生产成品油的企业只有他们两家。也正是因为垄断让他们不用去考虑各种市场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看,中石化用停止出口的消息来粉饰太平,转移矛盾,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只能让人们看到垄断巨头的麻木和迟钝。看上去中石化应该换一换公关团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