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此前豪赌白菜行情的囤积商们在低迷的白菜价面前一败涂地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2日 20:1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跟风炒作惹祸“白菜烂局”凸显投机隐忧

  本报记者 晏琴报道

  “白菜不要钱,能把它们拉走吗?”这是眼下山东金乡冷库主口中最常见的一句话。在这里,超过半数库存冬季大白菜成了连处理费都不抵的“烫手山芋”。

  “当时大家都认准白菜净出库价肯定能涨至每斤8毛以上,谁也没料到如今白菜能贱到送都送不出去的地步。”一位囤菜商说,“按照目前的净出库价每斤1毛钱来算,卖与不卖,都几乎要赔完老本。”

  去年10月份的韩国“泡菜危机”,让金乡菜农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也让不少囤积商看好今年的白菜行情,各路资金纷纷介入其中。然而,令炒客们始料未及的是,去年高价囤的白菜,现在成了送不出去的烫手货。据金乡县一位冷库老板判断,韩国泡菜危机产生的大白菜涨价预期套牢了9成以上的投机者。

  此种情况不止在山东出现。在浙江温岭,据当地农业部门统计,目前尚有半数左右的大白菜滞销,总量在1.5万吨左右。安徽宿州市、青岛市即墨等大白菜主产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滞销。

  去年,在各路客商争相囤积时,大白菜的收购价格迅速从0.3元/斤左右涨到了0.4元/斤以上。但今年以来,其价格却一路走低,不少白菜囤积商在收购完成之后就已经开始赔钱。数据显示,即使在今年消费旺季的春节期间,出库价格也不超过0.15元/斤,而目前的地头收购价格更是低至每斤4分钱。

  “大白菜价格直线下降,令投机者遭遇巨大亏损。”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对一些仍有大量存货的“囤菜族”而言,目前这个季节继续囤菜并不划算,一方面新蒜即将上市需要仓库储存,另一方面大白菜冷库储存成本较高,若继续储存下去则给他们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部分地区出现将大白菜送人甚至雇人扔掉的现象,损失严重。

  “都是跟风惹的祸。”中国大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去年高涨的零售价格和韩国突发的“泡菜危机”,使得大白菜成为游资炒作的目标,出现了供不应求、价格不降反升的现象。由此吸引了大量投机客蜂拥而至。但随着国家发改委等各部门对炒作采取了多方面的控制措施,没过多久,大白菜的主力炒作资金就开始逐渐撤出,一些尾随的跟风者就成了最后一棒的接棒手。再加上这些人相信最初炒作者的市场预计,持有大白菜不肯出手,最后导致血本无归。

  郑风田表示,农产品一旦被资金炒作,在整个产业链中,受伤者无数。除了农民外,这次惨败受教育最深刻的恐怕就是跟风炒作者。

  “真正面临损失的炒作者往往不是一级炒作团队,这些手中掌握着大量信息资源的炒作团队,早已功成身退,可怜的是那些跟风炒作者,成为最终承担亏损的冤大头,这种局面也警醒他们莫要跟风炒作。”周思然亦指出。

  但郑风田告诉记者,此番“白菜烂局”恐怕也很难就此遏制农产品炒作的风潮。在热钱没得到有效疏导之前,只要有“概念”,比如,白菜因为韩国泡菜危机,绿豆因为防病,任何产品都有可能成为炒作的对象。前几年,很多炒作普洱茶的投机者更是亏得一塌糊涂,但是他们现在依然炒。究其原因就是,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太窄,机会太少。

  在郑风田看来,投资风险、行政手段等都很难彻底遏制炒作之风,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如何防止农产品价格的暴涨暴跌损害农民利益和消费者利益。

  “最核心的就是要打通流通环节。现在,菜农是低价卖不出去,而城市里的菜价却依然高企,这种乱象的根源就在于中间环节,政府应当从流通环节来调控蔬菜消费价格。比如政府应当增加一些公益性卖菜的摊位,或者设置一些产地直销的卖场,这样既能够有效防止农产品价格起伏过大,保护农民利益,控制城市物价,也能有效压缩农产品被炒作的空间。因为炒作最大的成本不是农产品本身,而是储藏和运输的成本。”郑风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