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公司调查频道 >

双汇深陷丑闻反遭离奇唱多 研报暗藏灰色利益链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7日 09:2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信息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当诸如银河证券、申银万国、招商证券、华泰联合等“专业性”意见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是否对他们的研报充满了信任?如果你的回答仍然是肯定的,那么下一个悲剧可能出现在你身上。

  在跌停、停牌、复牌再跌停的循环中,双汇事件在资本市场上引发的巨大争议才刚刚开始。然而,与投资者与舆论的集体炮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诸家券商离奇唱多的做法使其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到底是“指向标”还是“庄托”?当市场观察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在券商身上演绎之时,原本应该坚持公平客观的调研已经发生异变,随着证监会对中国宝安“石墨矿”事件涉及的券商“研报门”进行调查,平安证券等四家券商或将成为新规颁布后资本市场首例触礁公司。

  双汇暴跌中券商频频唱多

  “瘦肉精”余毒未消,上周连续两个跌停之后,本周双汇发展股份又以接近8%的跌幅继续让投资者“流血”。从3月15日87.17元跌至昨日的58元,6个交易日市值已缩水172亿元。

  在双汇发展这口“深井”中,基金损失最为惨重。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共有164只基金持有双汇发展,总计达2.16亿股;其中,更是有16只基金持有双汇发展的比例超过基金净值的5%,而兴业全球基金则是持有双汇发展最多的一只基金,并在双汇“瘦肉精”事件爆发后,遭遇巨额赎回。

  双汇事件在资本市场上引发的巨大争议只是个开始,就在股民和市场舆论集体炮轰之时,以券商、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却颇耐人寻味。在“瘦肉精”事件曝光当天,银河证券分析师董俊峰发布题为《“健美猪”事件不改公司长期投资价值》的研究报告,预计2011年双汇发展备考每股收益为3.1元,维持“推荐”评级;4月1日,董俊峰再次发布《上半年有望恢复正常水平》研究报告,将双汇发展2011年备考每股收益上调为3.23元;4月19日,双汇发展公布2011年业绩快报,董俊峰最后将2011年每股收益调整为3元。

  与此同时,多家就该事件写出研究报告的券商,均“不约而同”地认为该事件的影响不大。4月18日,中投证券研究员张镭《瘦肉精事件创造绝佳的中长期买入机会》的研究报告,表示“70元以下我们强烈建议买入”;日信证券也发布了《双汇发展:等待刀掉落到地上,我们再从容捡起》的研究报告,认为双汇发展60元以下可安全介入;长江证券则建议“择机配置,长线持有”。除此之外,银河证券、申银万国、招商证券等均给出了“增持”或“推荐”评级;广发证券及海通证券则给出了“持有”和“减持”的评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瘦肉精”事件前对双汇发展出具研究报告的券商多达30余家,事件曝光后却仅有大概8家券商出具了对此事件的点评报告,20多家券商集体失语,从侧面反映出主流券商对该事件的态度。

  唱多者与利益方或有关联

  券商在此关键时刻“力挺”双汇,究竟是出于投资指引的需要,还是出于其它莫可名状的目的?抛开保持沉默券商迥异的不谈,几家唱好的券商大多和重仓了双汇发展的基金公司或者上市公司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月16日给出双汇发展“推荐”评级的兴业证券,是兴业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大股东,2010年分得了兴业基金1783万元的佣金;同一天给出“买入”评级的华泰联合,去年底从兴业全球基金的分仓中拿走333万元佣金;而在双汇发展复牌第一天给出“强烈推荐”评级的招商证券,同样分得了659万元;此外,给出“增持”评级的国泰君安,前身国泰证券曾经是双汇发展的主承销商;而中投证券则在去年收到兴业全球租用交易单位支付的119万元佣金。

  投资者对这些研究报告表现出严重鄙视,而法律界人士的看法则更为犀利。有专家表示,在双汇事件中,有关分析师的“每股收益看涨”分析和维持“推荐”评级等举动,涉嫌做出“确定性”判断,并有误导投资者之嫌。

  其实,近期在双汇发展、绿大地、中国宝安、宁波联合等一系列公司身上,券商分析师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诠释着这个行业丑陋的一面。而券商金股成反向指标,也早已成为投资者每年都要谈论的笑话。

  此外,投资者在参考券商研报时不难发现,几乎70%的研究报告给的投资评级都是“推荐”、“买入”及“增持”评级。另外“审慎推荐”的占比约为两成,最差的是“中性”,占比大概在10%,而“减持”或“卖出”的评级,在券商研报中几乎看不到。一位券商研究员向记者坦言,即使发现了上市公司的负面信息,也会采取一些巧妙的手法去规避,最差也就是给予一个“中性”评级。

  有私募人士在和记者闲聊时透露,目前业内已形成了“降低一级看报告”的共识,即很多时候应该对券商研报评级降级看待,“一般要打个七八折”。也就是说,如果券商研究员对某家公司给予“中性”的评级,那么就意味着最好卖出。

  近期券商“事件簿”

  1.中国宝安“石墨矿”事件:自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湘财证券、平安证券、国泰君安和信达证券先后发布了研报,称中国宝安控股子公司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大量石墨矿资源。然而3月15日,中国宝安发布澄清公告,对券商研报中提起的各处石墨矿,不是“予以否认”,就是以“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等方式澄清。

  2.宁波联合“锑矿”事件:3月27日,日信证券发布 《业绩拐点“锑”升价值》的研报,称公司土耳其锑矿的中长期价值值得期待。但来自上市公司的公告却表明,宁波联合从未接待过日信证券的工作调研,也从未向日信证券提供过任何未披露的信息资料,并称“其所预测的公司今明两年经营业绩严重失实”。

  3.双汇发展“瘦肉精”事件:“瘦肉精”事件曝光后,银河证券、中投证券等多家券商离奇唱多,甚至上调该股目标价与盈利预测。

  揭 秘

  研报背后暗藏灰色利益链

  券商研报为何会成为一场大忽悠?到底是谁在干预他们的言论自由?他们是被机构绑架了还是根本就是合谋者?在卖方研究身后,有着一条看不见的利益链。

  第一条利益链连接着券商自营盘。由于经纪业务本身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性,一些券商在没有调研的前提下发布利好的报告,引起股价大幅变动,往往是受利益驱使。以上文提到的宁波联合为例,在发布研报的同时,日信证券公司总部连续三个交易日位列该股名列买入的第五位,累计买入1994.8万元,由此被指前几日早已潜伏进宁波联合,恰与27日发布报告的时机颇为配合,有自导自演大肆渔利之嫌。

  第二条利益链连接着基金公司。据业内人士透露,不少分析师即使在调研时发现上市公司问题,在报告中却不对公众披露,而是要看基金脸色。一方面,分析师最渴望获得的年度最佳分析师头衔的投票者正是基金公司,而这一殊荣与分析师的收入和名气直接挂钩;另一方面,交易分仓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分析师的言论自由。因此,券商与基金公司之间普遍存在默契,对基金公司持有的重仓股不但很难给出偏空的评级,而且还要进行适当推荐,在业内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

  第三条利益链连接着上市公司。分析师要想成名就必须得到第一手资料,就必定跟行业的龙头股关系非同一般,甚至与该公司管理层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然而,如果分析师调研某公司,即使给出“中性”评级,该公司下次也很难再接受他的调研,这种无异于“封杀”的威胁,在业内颇为常见,也使得上市公司同样成为券商分析师“不敢得罪”的角色。

  在庞大的利益链条中,券商越接近上市公司核心,消息越准确;而消息越灵通、平时越“听话”,则越能获得基金经理的信任,基金的介入也就能让上市公司股价更好看。对于三方来说,这都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可惜的是,一般散户的知情权却被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