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天真的诺奖得主:中国人太爱存钱了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8日 22:4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经济导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经济导报评论员 兰恒敏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一个非常单纯的人。皮萨里德斯日前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很真诚地说:“我知道中国人爱存钱。不过中国人似乎太爱存钱了,你们还是需要多促进消费。无论是内需还是进口,欧洲人非常希望这一点。请多买点希腊产品。”

  皮萨里德斯的真诚让人哑然失笑。不错,中国人是很爱存钱。三年自然灾害让中国人尝到了挨饿的滋味,所以要存点钱准备万一发生饥荒时能买点粮食;当吃饭基本不成问题时,却需要存钱准备将来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准备买房子。中国人不担心“人死了钱没花了”,担心的是“人活着钱没了”。

  存钱是因为对未来“没谱儿”。如果中国最贫苦的人也能得到免费午餐,如果中国的婴儿能够像北欧那样获得国家免费分发的奶粉,如果中国的房价不“死贵”,药费不“贵死”……一句话,如果中国人能保证自己将来不会成为悲惨无援的一员,谁会喜欢存钱?中国人也知道徜徉在地中海金色的沙滩上会很惬意,也知道这个月的工资花完了下个月再挣很潇洒,问题是,谁敢啊!

  中国人的“财迷”会令两部分人很抓狂。一是外国人。他们不明白,中国已经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为什么还热衷于大量出口商品,为什么不挖掘一下中国国内市场的潜力———就像皮萨里德斯想的那样。二是中国的决策者。他们在采取了种种鼓励消费的措施后,会郁闷地发现,启动消费的效果并不明显,人们存钱的热情依然高过花钱的欲望。央行披露的一季度中国居民消费愿望创新低就是证明。

  启动消费最根本的措施不是培育良好的城乡市场、打击假冒伪劣等———虽然这些很有必要,而是给人们提供稳定可靠的保障预期。在人们无法确保享用丰盛的晚餐不会影响到第二天的饭食之前,任何鼓励消费的举措无异于隔靴搔痒。既然社保不能指望,那就存点钱“自保”———就这么简单。

  在通胀的大背景下,“不花掉就贬值”是否会促使人们赶快花钱呢?在西方可能会,但在中国不会。中国人的储蓄是一只苹果,通胀是一条虫子,人们宁愿眼看虫子一点点地蛀掉苹果,也舍不得趁苹果完整的时候提前吃掉。将来有烂苹果可吃,总比没苹果吃强。所以,通胀促进消费,纯属经济学的“谣传”;相反,越通胀人们越不敢花钱。

  还有一个错觉:在通胀的环境下,企业经营活动过热。错。真实的情况是“虚热实冷”,或者叫“外部虚拟要素市场热,内部企业经营冷”。主要原因在于多数企业并不能将涨价因素顺利传导出去,只能默默承受;而央行为控制通胀所实行的紧缩政策又加剧了企业的经营困难。越是通胀,企业维持正常经营所需的资金量越大,因为原材料、动力、人力等成本都涨了。但实际情况是企业不仅得不到正常资金供应,反而贷款又少又贵。

  物价上涨、企业经营困难、消费不能如期启动,这三种力量加在一起,结果就是滞胀。关于滞胀,温总理在此前国务院会议上已经提出警告,但没有得到政策的很好响应。先是央行对通胀重视不够,“加稻草”般地加息;3月份通胀加剧后,发改委着急忙慌地四处约谈,资本市场预期政策紧缩强烈,纷纷猜测5月初加息,昨天又是股市暴跌……当软着陆的美好期望有可能被硬着陆的冷酷现实粉碎的时候,当东南沿海企业倒闭、民工回乡的一幕再次上演的时候,人们怎么敢不存点钱以备“不时之需”呢?不仅要存,而且要比原来存的比例更大。不信我们就看未来公布的4月份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