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慎用PPP理论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30日 06:4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金融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高伟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问题甚嚣尘上,有些人动辄以人民币低估向中国发难,要求人民币升值,而他们挥舞的理论大旗,就是所谓的“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ofPurchasingPowerParity,下称“PPP理论”)。

  PPP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先生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核心观点是:我们之所以需要外币,或者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我们的货币,是因为这两种货币在各自的发行国,都具有对商品的购买力;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汇率的变动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变化引起的。购买力平价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变动的比率。相对购买力平价则是指不同国家的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相对变化,是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认为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是不同国家之间货币购买力或物价的相对变化。

  乍听起来,PPP理论似乎有道理,但按照该理论对人民币的购买力进行计算,得出的结论却千差万别:有的认为人民币低估5%~10%;有的认为人民币低估20%~30%;有的认为人民币低估40%~50%;还有的认为人民币不仅没有低估,反而被高估了,不仅不应升值,反而还应贬值。按照一个公式进行数学计算,得出的结果差得如此离谱,即便是个小学生,也要质疑这个公式的科学性。

  笔者认为质疑得有道理。严格地讲,PPP理论还只是个学说,称不上理论,因为PPP理论要成立,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四个假定前提:一是国际间的贸易必须完全自由;二是所有的商品价格均呈现同幅度的变动;三是物价是影响汇率的唯一因素;四是影响购买力的因素只有货币数量。

  这简直是象牙塔里的纯理论抽象,条件太苛刻了,和真实经济相差太远。

  首先,根本不存在完全自由的国际贸易。当今世界,贸易保护司空见惯,形式多样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比比皆是,国际贸易纠纷此起彼伏。正因为进口税负不同,所以同样一种商品到了不同国家,价格肯定不一致,也不可能以同等幅度波动。

  第二,影响购买力的因素不仅仅是货币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消费结构,甚至心理因素都会影响到购买力。

  第三,影响汇率的因素太多。国际收支、资本流动、政策干预和投机炒作等稍有风吹草动,马上就会在外汇市场上反映出来,实际汇率变动往往比购买力平价更敏感、更剧烈。比如说,2010年11月23日,朝韩延坪岛一声炮响,11月24日韩元对美元汇率比23日暴涨37.5,以1美元兑1175韩元高开,波幅达3.3%。按照PPP理论,韩元在韩国的购买力应该大幅下跌,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汇率主要是一种预期决定的资产价格,汇市和股市、债市没有什么区别,外汇市场就是个“消息市”、“新闻市”。汇率之所以剧烈变动,主要是因为投机冲击、突如其来的资金流动和季节性因素,尤其是人们对货币购买力即将发生变化的预期。

  正因为假定前提几乎不成立,所以PPP理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术研究上,可以开拓一下我们认识汇率问题的思路。当年卡塞尔提出PPP理论,是想解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汇率为什么动荡不安,也就是想解释一种因果关系,即卡塞尔坚信的“是价格水平决定汇率,而不是汇率决定价格水平”。我们甚至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那就是,卡塞尔先生当年是先确立了汇率形成机制的结论,然后为了证明这个结论正确,才建立了PPP理论。

  经济学大师凯恩斯早就指出,PPP理论是解释汇率为什么波动的,不是用来判断汇率是否低估还是高估的。萨缪尔森曾毫不客气地指出:“除非我们将PPP理论搞得复杂至极,否则它只不过是一个夸夸其谈、狂妄自大的理论,声称能给汇率以准确的、数字式的推测,经济学极少有这样的理论。PPP理论让我们误入歧途。”

  如果你还不相信,非要按照PPP理论构建计算汇率的数学模型,那就必须设定一系列参数,而选择哪些变量作参数,如何确定每个变量的权重,就带有很大的主观性,这必然导致研究结果的大相径庭。根据PPP理论计算人民币汇率,就是照猫画虎,得出的结论从高估50%到低估10%,应有尽有,真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按照购买力平价公式计算出来的数值,除了是个“数”,它到底能有多少政策价值,值得我们反思,切记要慎用PPP理论。(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