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康师傅偷工减料变相涨价 垄断抬价成合法(图)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30日 18:1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大众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老版康师傅橙汁饮品瓶底的净含量标识显示,新包装(左)比老包装少了50毫升。

  编者按:康师傅每日C系列产品橙汁、红葡萄、水晶葡萄等更换了新包装,从500毫升“瘦身”到450毫升,但价格却仍然不变,网友指责其变相涨价。康师傅此种隐性涨价,从某种程度上说,刚好钻了法律空当,将垄断性涨价变为“合法”的调整行为。

  减量不加价:康师傅“瘦身”有道

  记者在上海徐汇区多家好德、罗森等便利店看到,康师傅每日C系列产品橙汁、红葡萄、水晶葡萄等已经更换了新包装。换装之后,每瓶容量由原来的500毫升减为450毫升。记者注意到,虽然饮料的实际容量“缩水”了,但是货架上的标签依然写着500毫升,价格也仍维持原来的每瓶3.1到3.5元的水平。

  针对“变相涨价”的指责,康师傅华东区相关人士对记者承认,旗下果汁陆续从500毫升“瘦身”到450毫升。

  记者调查发现,其实“明瘦身暗涨价”的策略并非新闻,仔细回顾康师傅旗下方便面、饮品等目录即可发现,商家对此手段早已炉火纯青。

  2007年7月,康师傅、统一、今麦郎等10多家知名方便面企业携手上调价格,平均涨价幅度达到20%。随后,发改委宣布此次方便面涨价属于价格串通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明涨”被制止后,康师傅再度使出拿手的“减量不加价”手法,其中,红烧牛肉面从90克减重到了85克,“缩水”幅度超过5%。

  康师傅缩水:从“加量不加价”变为“减量不减价”

  在西安市南郊的一家大型超市,由于夏天将至,各大饮料厂商备足了货源。打算在即将到来的炎炎夏季,好好的赚上一把。然而,记者在众多的饮料品牌中发现,个别饮料抛弃掉了以往“加量不加价”的做法,玩起了“减量不减价”的把戏。

  记者看到,这四款果汁饮料是由康师傅西安饮品公司生产的。饮料瓶顶部打印着的2011字样,说明这是新款包装。

  仅仅换了一个包装,就由以前的500毫升每瓶,缩水到了目前的450毫升一瓶。价格却和以前持平。看来,这种“减量不减价”以及“减量不加价”的隐形涨价方式,正在被精明的生产厂商所沿用着。

  康师傅:馄饨不涨价,皮里抽肉

  由方便面、日化用品、饼干等“领衔主演”的又一轮消费品涨价潮,在国家发改委的“约谈”介入下,康师傅等企业宣布暂缓涨价告一段落。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康师傅方便面涨价计划刚被叫停,其饮料又以“瘦身”10%的姿态上架,而这种“变相涨价”的行为实为一些企业的老把戏,这似乎应了民间一句俗话:馄饨不涨价,皮里抽肉。

  有分析指出,虽说市场经济中,企业有自主权,迫于成本压力,适度上调价格也可以理解。但厂家如此频繁涨价,就不是成本推动能解释的了。虽说现在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确实比较明显,但消化到终端产品,未必有这么高的涨幅,生产企业借着“通胀”的名义跟风搭车涨价,其实是希望实现更多的利润。

  康师傅3月末发布的2010年年报显示,2010年内集团总营业额同比上升31.50%至66.81亿美元、集团毛利上升7.96%。康师傅在年报中称,在原材料价格异常波动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等外围环境下,该集团仍成功实现连续六年营业额及EBITDA达到双位数字增长的目标。

  手段隐蔽消费者难发现

  “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竞争激烈,是不少商家选择隐性涨价的主要原因。”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分析师陈静说。以康师傅每日C系列为例,产品属于低浓度果汁,含糖量高达30%左右,食糖价格已从去年同期的5270元/吨涨至现在的7346元/吨,涨幅达39%;塑料瓶的原料PET价格从去年至今也上涨较多。

  据介绍,低浓度果汁占果汁市场铺货量的80%,凡是生产果汁的企业都已涉足该领域,竞争较激烈,为了锁定消费者,维持市场份额,一般企业都不敢轻易涨价。“消费者对价格比较敏感,如果产品的替代性比较强,那么谁也不敢率先挑起涨价大旗。相反,‘减量’的手段比较隐蔽,不容易为消费者察觉。”陈静说。

  隐性涨价让消费者感觉很受伤

  方便面涨价计划刚刚被相关部门叫停,康师傅部分饮料却又减量10%“瘦身”而维持原来价格不变,对于这种饮品减量不减价的换装行动,被网友指责为“变相顶风涨价”。

  没记错的话,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康师傅方便面价格已经是“三级跳”。如今康师傅部分饮料又减量不减价搞变相涨价,这让消费者感觉很受伤。虽说市场经济,企业有自主权,市场经济下,企业迫于成本压力,适度上调价格也可以理解。但厂家如此频繁涨价,就不是成本推动能解释了。虽说现在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确实比较明显,但消化到终端产品,未必有这么高的涨幅,生产企业借着“通胀”的名义跟风搭车涨价,其实是希望实现更多的利润。

  事实也是如此,从记者调查掌握的情况看,不少领头涨价的企业,业绩依然非常靓丽,涨价并非真的是“不堪成本压力”,而是为了维持可观利润。年报显示,2010年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整体营业额再创新高,与前年同期相比上升31.5%至66.81亿美元,股东所得利润上升24.4%至4.77亿美元。

  康师傅隐性涨价是个讽刺

  康师傅、统一、今麦郎等10多家方便面企业的曾携手调价,当时平均涨价幅度高达20%,一度违反相关法律,并得到发改委等部门的高度重视。而今天,兜了一个圈子,康师傅居然又一次合法、合理涨价。这是一件多么讽刺的事情!

  讽刺的背后是教训,一方面,突显价格立法与监测机制的不足。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价格立法和监测制度,建立更加灵敏的价格监测体系,加强隐性涨价防控建设,提高价格监管快速反应能力。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坚决抑制不合法不合理涨价行为,切实维护正常的市场和价格秩序。

  另一方面,突显消费者维权理念的表面化、直观化。价格的变化是最直观的,它最能够左右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但很多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远大于对分量、包装的变化,这使得消费者自身对于隐性涨价缺乏警惕心理。

  谁给了康师傅变相涨价的勇气?

  无论是当前的“瘦身涨价”,还是各大超市之前的价格欺诈,如此行为带来的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当事企业或超市的信誉度大大降低,丑闻对一个企业的戕害,三鹿已经是前车之鉴。对这样浅显易懂的道理,康师傅这么大的一个企业不可能不知道,而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的管理者也不会缺少这样的常识。因而,这么做,那就是有其他的阴谋了,而我们只是以浅显的外观来看,并不能得知问题的真相。

  出于商家逐利本能的冲动,我们或可推测康师傅如此傲慢地“变相涨价”,其中必然有利益的冲动。而他们又不大可能不知道“变相涨价”对其销售可能会产生影响,因而,我们或可推测出的一个事实是:“变相涨价”的盈利能够完好地弥补信誉受损损失的利益,甚至还能获得额外的利益。这当然只是揣测,但这却是大有可能的,如若不然,康师傅怎么会玩这样的猫腻?

  或许你说我们可以“用脚投票”,但问题是,当前康师傅不少产品在市场上都是高占有率,这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变相垄断,如此境况下,大有“除了本店别无分店”的气势,你说康师傅能不有涨价的勇气与魄力么?再加上公众的习惯性选择,理性上我们或可对这行为批评一番,但很多产品都是自己习惯的,又不像三鹿一样有毒,又有多少人有骨气不选择自己的所爱呢?一个变相垄断,一个习惯消费,已经把你我套得牢牢的,我们还有多少协商的余地呢?

  谁来为“瘦身”的康师傅们“增肥”

  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康师傅等品牌的部分饮料减量10%——隐性涨价已成既定事实。同时也暗示着,发改委此前的约谈效力,至少已被部分消解。或许,在通胀依然持续的大背景下,仅靠发改委“苦口婆心”的约谈,这样的结果应该是意料中之事。而一片“涨”声中的康师傅们“以减量应不涨”的选择,其本身所释放出的信号,更应引起我们的反思。

  一方面,尽管有发改委3月份的约谈在先,康师傅等品牌还是选择了“瘦身”的隐性涨价方式,足见约谈之效的“短暂”。当然,其之所以选择减量的方式进行间接涨价,应该部分还是出于对发改委约谈的“忌惮”。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约谈终究在厂商的涨价压力前,显得不堪一击。

  无论是显性涨价,还是背地减量,所涉品牌都大打“成本上涨”牌,但抛开有无“跟风搭车涨价”的争论,自我“瘦身”的隐性涨价,却似乎背离了市场诚信规则,带有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嫌疑。一来,减量是背地进行,事先未告知消费者;二来,对于选择康师傅等知名商品的消费者而言,之所以选择消费,更多的是出于其品牌效应,这其中就包括了质量、分量等产品要素。所以,暗地里进行减量,有“欺客”之疑,这种手段也实在不是实力雄厚的名企业所应为。而之所以敢随意暗自变更产品属性,市场监管的孱弱和企业的法律意识淡薄应付主要责任。

  从直呼涨价,到隐性“瘦身”,企业的如是行动,都再一次证明了发改委的约谈之伪,而产品无征兆的自我“减肥”,更是将了法治监管薄弱的一军。通胀已成事实,如无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市场法治不能得之重申,约谈终究只能是“画饼充饥”。如是两难下,一边是菜贱伤农,一边是物价高企的荒谬镜像只能“涛声依旧”,而伤害最深的,依然是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