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非法添加败坏食品行业名声 背后存在监管困境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01日 17:3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重庆警方近日查获三聚氰胺含量超标的“毒奶粉”2.6万多公斤,三聚氰胺“幽灵”再现,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再加上近期出现的“硫磺生姜”“染色馒头”“牛肉膏”“毒豆芽”“墨汁粉条”等食品添加安全事件,食品市场安全几乎让公众谈“添”色变。

  为此,国家有关部门近日出台了一些列措施强力整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食品安全关乎百姓健康,为什么那么多部门管不住老百姓的一张餐桌?非法食品添加的背后存在着怎样的监管困境?

  非法添加败坏行业名声

  白面馒头经过添加“柠檬黄”色素,马上就变成了黄澄澄的“玉米馒头”,近日,温州市工商局查处的一批“染色馒头”,不仅可能会引起过敏、腹泻等症状,长期食用还可能会对人体肝脏造成损害。而在广东等地出现的“神奇牛肉膏”,则是将猪肉变出牛肉的味道,偏离了食品添加产品说明上标识的用途,滥用了食品添加剂。“染色馒头”和“神奇牛肉膏”这两个特例其实代表了我国主要食品添加违法行为的两种最典型的问题。

  “一些食品非法添加行为败坏了食品添加剂的名声,其实正当使用符合国家要求的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老百姓无需‘谈添色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告诉记者,目前食品非法添加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把非食品原料当作食品添加剂,如添加柠檬黄、三聚氰胺、苏丹红、吊白块等;二是超范围或超限量使用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发色剂和漂白剂。

  广东省等地工商局近期对一些批次蜜饯、糖果、饮料、雪糕等食品中的添加剂进行抽检时,发现部分食品中增味剂(甜蜜素、糖精钠)、防腐剂(苯甲酸)、增色剂(柠檬黄)含量超过了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非法添加背后的监管困境

  “工商、质监、卫生、农业、消协……那么多部门都有责任管理食品安全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为什么食品添加剂违法使用的问题还会屡屡发生?”不少普通消费者这样问道。

  广东省工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食品添加剂检测标准滞后使得食品添加剂监管困难。该负责人说:“工商部门一般委托专门检验机构来抽检判定一种食品是否违法添加或是否滥用食品添加剂,但是由于标准只针对已知的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对未列入标准检测范围的未知违法添加物质难以检出,如三聚氰胺曝光之前,乳制品检测标准中并没有这一检测项目。”

  “香精和色素使用很广泛,但是当前却没有一个权威的标准限定它们的用量。”朱毅说,我国目前大小企业生产上千种香料,却只有40多种国家标准,相关标准缺失导致监管存在盲区。

  来自广东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监管部门人手相对较少,快速和常规检测能力不足,被动执法问题非常突出。他说:“以瘦肉精为例,广东每天都有几万头猪销售,而监管部门人手不足根本无法去全面检验,抽检比例也比较低,每头猪的瘦肉精检验成本大约是10元,那么将所有的猪都拿去检验的成本将会是天价数字。”

  “很多食品添加问题都是媒体记者先发现,而专业执法人员则浑然不知,更有甚者则对部分违法企业包庇纵容。”朱毅认为,部分执法部门的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监管的威慑力。

  上游环节上应完善机制

  近日,中央领导同志要求,对违法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严重扰乱市场,危及人民群众利益甚至生命的犯罪行为,务必依法严惩,公开审判,营造坚决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行为的社会氛围。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要求卫生部从严审核、制定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国家标准,2011年年底前要制定并公布复配食品添加剂通用安全标准和食品添加剂标识标准,这将对解决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朱毅说:“相关标准制定中,应当将健康标准纳入更重要的考量指标,比如食盐,就应该列入食品添加剂中,并对其使用量进行标准限制。此外,制定标准应注重和国际接轨,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明确规定不可在水中随意添加食品添加剂,但我国现行标准中,只规定了天然饮用矿泉水不得随意添加添加剂,其他饮用水的生产均可使用77种可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的添加剂,而且没有设定上限。”

  “如果食品添加剂源头失控,反而想在其流通、使用环节去控制,不仅加大了检验成本,也使得查处使用违禁食品添加剂行为的效果大打折扣。”广东省消委会秘书长罗卫光说。

  罗卫光认为,应当在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销售的上游环节上就建立一套完善的机制,对部分食品添加剂的生产、销售、购买资格进行限制,对部分食品添加剂的销售者、消费者登记备查,建立严格的食品溯源制度。

  一位长期从事猪肉食品行业的人士认为,应加强基层执法,如果能采用“杀一儆百”的执法,改变基层执法人员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可以设想食品安全问题将有大改观。“如果有监管人员随时随地到商场或者大街上抓一个馒头或者一把豆芽来抽查,又怎么会所有的食品问题都要靠媒体来曝光?”(记者罗宇凡、欧甸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