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网银外部欺诈犯罪的防范和打击对策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03日 06:5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金融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蔡群 邵明江

  今年年初以来,国内一些地区接连发生以“网银E令升级”为名,采取群发短信诱导受害人登录虚假的银行网页,套取银行卡号、交易密码及动态口令,盗取受害人账户资金,实施网银外部诈骗的案件,这类案件性质恶劣、受害人众多,对社会安定和经济金融秩序的稳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经对已报案的网银外部诈骗案件的逐一分析,发现该类案件作案手法和特点基本一致,均采取环环相扣的“四步盗取法”实施犯罪:第一步,群发短信,诱骗客户。第二步,网站钓鱼,盗取密码。第三步,快速划转,盗取资金。第四步,化整为零,异地提现。

  要有效遏制网银外部诈骗犯罪的嚣张气焰,确保社会公众的银行资金安全,必须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从防范和打击两方面着手,切实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有效应对网银外部诈骗犯罪。

  要注重防范,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和提示。

  适时宣传。网银外部诈骗案件中犯罪分子屡屡得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社会公众缺少必要的防范诈骗风险意识,因此加强社会公众防范诈骗风险宣传和教育已成当务之急。当前,可采取由人民银行组织,协调各金融监管部门,动员银行业、证券期货业和保险业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形式开展一次全国性、大规模的社会公众诈骗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活动,如提示网银用户要仔细甄别不明来历的短信,告知客户银行所有相关的业务信息只会通过官方短信平台,以及官方网站发布,建议客户不要轻易使用搜索到的银行网站,要直接在地址栏中手工输入银行的官网地址等。

  及时警示。当发现出现网银外部诈骗案件时,应通过媒体平台、手机短信等形式及时对社会公众予以提示,防止犯罪行为的蔓延。对于社会公众因一时不慎而上当受骗的,无论损失金额大小,提示社会公众都要尽快报案,以防犯罪分子再次作案。

  针对目前网银外部欺诈案件频发的情况,金融机构应本着对客户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网络犯罪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

  梳理制度,查找漏洞。金融机构应立即研究网银外部欺诈作案手法和特点,对网银业务规章制度进行逐条梳理,查找风险隐患,切实保障网上银行业务安全。

  开展教育,提示风险。金融机构应加强客户日常风险教育,平时利用窗口柜台,通过张贴、摆放风险警示,发放防范诈骗宣传材料、显示屏滚动播放诈骗提醒信息等方式做好客户“进门”后安全教育工作。在日常办理业务时主动对客户做好风险提示,还可以通过自有短信平台或当地主要媒体,提醒广大客户和社会公众提高安全意识,保护自身网银安全。

  借助技术,防范案件。网上银行交易应采取手机交易码认证措施,以进一步保障交易和资金安全。个人客户通过网银向他人转账或网上支付时,金融机构应随机生成交易确认码发到客户在金融机构注册的手机,客户需输入手机交易码后方可进行交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犯罪分子盗取客户资金。

  应急止付,减少损失。为最大限度减少客户损失,金融机构应建立网上银行可疑及涉案客户快速应急处置机制,在核实报案客户真实身份的基础上,对涉案转入账户实施快速查询、即时冻结(临时挂失),以有效地打击犯罪分子,最大限度地维护客户及金融机构的利益。

  要实行部门联动,构建打击网络犯罪长效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

  构建打击网络犯罪长效机制。诸如网银外部欺诈等网络犯罪具有危害大、蔓延快、隐蔽性强、调查取证难的特点,增加了打击的难度,仅靠一两次集中行动使很难根除此类顽疾,打击网络犯罪已成为一项长期性、艰巨性任务。因此,必须构建部门联动、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常抓不懈、常打不怠。

  构建打击网络犯罪快速反应机制。当前,网络犯罪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一个“快”字,以网银外部欺诈犯罪为例,从盗取客户银行卡号、交易密码及动态口令,盗划受害人账户资金只需要短短的几十秒,因此,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公安部门间构建打击网络犯罪快速反应机制尤为必要。具体而言,就是在发现案件或出现问题时,发现部门应迅速通报,相关部门应紧急磋商、通力配合,启动各自应急预案,快速出击、果断打击,要通过打击网络犯罪快速反应机制,充分发挥各自部门优势,提升网络犯罪打击力度和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