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杂谈:资源和能源价格改革不应再犹豫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03日 16:3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通胀压力与价格体系改革

  这是宏观部门对通胀的一次压力测试。一旦通胀预期稳定,并且随着下半年产能冗余,资源和能源价格改革就不应再犹豫

  文/本刊评论员

  4月27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约谈几家大型煤炭企业。自今年以来,发改委已就价格稳定,通过“喝茶”方式对市场价格干预。在要求下游企业稳定价格的同时,发改委提了油价,还上调了16个省区的上网电价。

  适度放开上游,稳住下游,这是近期政府有形之手对价格调控的思路。

  放宽价格的视域,自90年代至今20年,整个商品市场享受了低廉的资源和要素价格补贴。每出口一件商品到海外,都包含了这样的代价:对能源和资源的过度消费,以及对环境的破坏。这些成本并未计算在通胀篮子里。

  一方面是通胀预期,另一方面是长期积累的被低估的能源和资源价格,如何做好平衡,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对政府决策部门的巨大考验。

  过去几年,中国有几次能源和资源价格改革良机,可惜未能抓住,一个原因可能是对GDP的迷思。

  最可惜的应是2005、2006年,这两年CPI分别是1.8%和1.5%,这是资源产品价格改革最好时机。当时包括物价部门一再提出方案要求改,但最后“要速度”意见占上风。其逻辑是,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后企业成本提高,影响利润,也影响经济发展速度,这种意见下,致使改革良机错失。目前的通胀压力之下,价格体系的深化改革预计是否再次被推迟?

  中国广义价格体系主要由四大支柱构成,分别是商品价格、资产价格、要素价格和公共服务价格。每一组价格维系背后都代表着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

  在通胀预期下,资产价格最棘手的是地产价格泡沫;要素价格疑难更多:一是资源价格,通过提价还是资源税实现市场化,涉及国企垄断利益;二是土地价格,征地收入关乎几亿农民和城市居民的财富再分配;三是资金价格,如何打破存贷款利差这一铁饭碗,及汇率和利率市场化都牵涉整个中国金融体系利益;四是劳动力价格调整。

  公共服务价格涉及教育、卫生、公租房和文化体育等。是通过补贴收入还是补贴价格方式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需要改革共识。一般认为补贴收入更好。价格补贴总是扰乱对资源配置的效率。

  价格改革总是表现为两个视角,一是定价机制;二是价格水平。前者是制度,目前只剩下汇率和利率还未完成市场化定价机制。当前一般价格问题,主要体现为对价格水平的容忍度上,最典型当属对基础要素价格的容忍度。

  资源和能源价格之所有长期被低估,是因为其对一般商品价格影响较大,通过对PPI(工业品出厂价)和CPI(一般消费品价格)的传导,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很容易成为通胀推手。

  过去20年,中国刚好处于一波超长期经济周期上升通道,总体特征是波浪式前进。波浪式特征让资源价格改革总是很难找到最佳时间窗口。

  时至今日,如果仔细推敲推动这一轮物价上涨的力量,实际上是供给侧(资金流动性过剩)和需求侧(长期被压制的资源能源价格的总爆发和反弹)共同推动的结果。

  成本推动和输入性因素总是归结为资源和能源价格上涨,问题是,随着经济规模越大,被低估的能源资源价格,还能承受和延续多久?不仅如此,这种低估还将成为目前经济结构不能优化、经济发展方式不容易转变的重要诱因。

  2020年中国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届时,如果作为基础要素价格的资源和能源价格仍受管制、土地价格和公共服务价格仍未合理理顺,则不仅意味着价格对资源配置仍然缺乏效率,市场经济完善一说也无从说起。

  政府已通过节能减排和碳排放承诺,对微观经济进行了节约机制安排,但仍不能替代低价要素补贴全球的现状,也不能从资源的优化配置角度发挥价格信号的作用。

  值得期待的是,在一些呼声较高的领域,如能源和水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政府决策部门已经在形成改革思路。成品油调价机制调整方案、阶梯电价方案,及部分地区天然气价格均已形成方案。

  一方面顶住通胀压力提高油价和电价,另一方面试探资源要素价格可接受的水平改革方案,这是宏观部门对通胀的一次压力测试。一旦通胀预期稳定,并且随着下半年产能冗余,资源和能源价格改革就不应再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