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0日 09:2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南方日报
“2011中国慈善排行榜”发布,陷舆论漩涡的前“首善”陈光标(微博专栏)落榜
4月26日,“2011中国慈善排行榜”发布,前“首善”陈光标落榜。这之前的一个月,自2008年以来一直被当做慈善“偶像”的陈光标成为多家媒体的调查报道对象,并由此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质疑风波。
风波中,“倒陈”与“挺陈”两派争执不休,而陈光标多年来慈善行为的真实轨迹却还远未水落石出。但基于事实与逻辑的理性“质疑”本身却代表着推动中国公益慈善向规范化发展的力量。
“质疑不等于恶意,只是信任需要条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副教授贾西津认为,只有经得起质疑才会产生公信力。在目前社会对慈善行为的监督、问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媒体和公众自发的质疑是必须的,可以说是一种责任。
都是“高调”惹的祸?
陈光标素以“高调慈善”著称,特别是他对发现金的酷爱频频惹来热议。今年3月,本报记者曾就此采访清华大学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他透露:“我和徐永光很早之前就劝过他(陈光标),不宜太过高调,否则会自己‘捧杀’了自己。”
现在看来,他们的劝告并非杞人忧天。昔日被“美名”笼罩的陈光标如今陷入“恶名”的泥潭,这个结果让许多人痛心。
4月28日,在深圳举行的“珠三角文明城市群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在演讲中特别呼吁,公众应对“高调慈善”抱有宽容。“现代慈善就是个人慈善、高调慈善。从100多年前的卡耐基、洛克菲勒到现在的比尔·盖茨,他们哪个不高调?”
可陈光标今日的麻烦,仅仅是“高调”带来的么?
这一次媒体对陈光标的质疑已不再停留于对其“高调”方式的争议,而是直指其慈善行为事实本身。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在署名评论中直言:“以诟病现行慈善体制不透明为号令的高调慈善募捐活动,其资金流向竟然更加不透明,‘道德化身’的高大形象后面是一个大大的监督盲区。”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副教授贾西津认为,陈光标的“高调”是他吸引人们关注的原因之一,但人们关心的绝不仅仅是“高调”的问题,更是对慈善行为真实性这一基本要求的追问,并引申出对慈善规范、制度、环境、公信力和透明度等一系列问题的拷问。
质疑挫伤慈善积极性?
“高调”的陈光标遭遇质疑,很多人自然联想到“枪打出头鸟”的古训,从而担忧陈光标的“倒掉”将带来对慈善积极性的打击。
导演冯小刚便在个人微博中写道:“这不是陈光标一个人的问题,现在是你不捐钱不慈善什么事也没有,一捐钱做慈善就挨骂遭质疑。原来文艺界一说捐款一呼百应,现在谁也不伸头,都怕捐了钱还挨骂。捐少了说你抠门,捐多了说你显摆作秀。”
那么,慈善真是如此脆弱,质疑面前“伤不起”吗?
对此,评论人鄢烈山观点鲜明:“即使因为这种质疑,陈光标这个首善偶像‘倒掉’了,那也没什么了不起,实践证明,靠树样板并不能推动我们的社会进步。”
贾西津认为:“质疑本身才代表一种健康的机制。”
贾西津分析说,如果大家都只是“凭良心”做事,但是谁在做什么谁也不知道,那么这将催生一种“逆向淘汰”机制,即真正做善事的人不为人知,而伪善却被“保护”起来。
而如果建立起规范的机制,让慈善在公开、透明的状态中运行,这将产生“正向淘汰”机制,即伪善者被摒弃,而真正做善事的人则被挑选出来,被赋予公信力。
公益慈善亟待建立规范监督机制
贾西津强调,质疑的本意是基于事实信息的判断,而不是人身攻击、恶意揣测或武断的定论。公益慈善领域亟待建立规范的监督质疑机制,这就包括:政府应对慈善行为特别是涉及税收等优惠政策的慈善行为进行把关。公益慈善组织应该搭建起促进慈善行为公开透明化的信息平台并主动地接受监督。慈善家本身应该欢迎质疑与问责,将自身的慈善行为自觉地纳入公开透明的要求。
贾西津建议,媒体应理性地监督,而非情绪化地引导,应看到个案背后的机制问题,并教会公众怎样去监督。而公众则应学会通过理性的方式去获取并判断信息,避免陷入各方都没有事实基础的无谓争执。
南方日报记者 赵新星 实习生 黄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