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吴向宏:舍本逐末式科学行政导致统计失真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3日 10:4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南方都市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在商言政之吴向宏专栏

  最近几天有关统计局的消息煞是热闹。先是统计局官方发布的数字称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月支出为111元,顿时舆论大哗,大家觉得这个数字和人们的亲身感受相差太远。接着统计局官方网站上出现了统计局内部人员发表的一篇文章,称如果包括自有住房虚拟租金,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居住的实际月支出为680元以上。这个数字虽然和人们的感受仍有差距,但略显靠谱。谁知不到24小时,统计局官方发言人就再度表示,该文仅为个人思考,并不代表国家统计局观点,且作者理解有偏差,680元实际上夸大了居民消费中的居住支出水平。

  其实,统计局发表的数字和百姓感受相差很大,这种现象由来已久。民间经常流传“被增长”、“被加薪”等说法,其实就是针对统计局发表的经济增长数字和工资增长数字表示严重的不信任。这次由于统计局自己内部发生“理解偏差”,观点打架了,这才引起了媒体更高密度的关注。这也是件好事,可以让我们借此机会,探讨一下这种统计怪象发生的深刻根源。

  凭良心说,中国的统计工作做得还算是比较科学的。统计体系在发展中国家相对来说比较完整。由于统计部门的工作相对独立,数据的真实可信度,也高于由各级其他政府部门发布的数据。比如每年GDP(国民生产总值)的数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就比地方政府发布的数字加起来要可信得多。我并不是说,统计局的官员个个都是不食官场烟火的独行大侠,在各方面或明或暗的压力下,能够完全中立客观地进行统计调查和数据处理。的确有那么几个年份,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和政府提出的政策目标吻合得令人生疑。但尽管如此,由于各种统计数据之间有复杂的相互关联性,要想天衣无缝地造假,那难度是相当大的。比如你要想假造G DP数据,你就得把相关的耗电量、耗水量、交通流量等等国民经济账户的基本数据都精心地进行相应改造,那工程量相当于勾画一个经济运行的庞大数学模型,一不小心就会露出破绽。所以,总体上说,我倾向于相信,我国的统计数据,其实还是八九不离十的。

  那么民间对我国统计数据为何有如此巨大的质疑,而且近年来这种质疑愈演愈烈呢?其实,统计作为一门科学,它和人们日常生活经验有反差,是正常的。不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受过教育的人们会选择相信科学,而摒弃日常直觉。比如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这和我们的日常直觉太阳东升西落,是完全相反的。但没有几个受过教育的人会不相信日心说。但是为什么一说到中国的统计数字,人们就如此反感呢?

  我认为,这里的根子是:我们的有些政府部门,对统计数字和民意之间的差距,没有用正确的态度去消弭和引导,而是利用这两者之间的差别,用“科学”做挡箭牌,藐视甚至罔顾民意。这最终导致了民众对统计数字丧失信任。

  政府权力来之于民,授之于民。民意应当是政府行政的最基本依据。我国政府历届领导人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过类似这样的观点: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才是衡量各级政府部门政绩的基本尺度。所谓“科学行政”,应当是政府利用科学手段,包括对各种科学的统计数据的应用,来达到服务人民、满足民意的目标。如果不考虑民意,不体察人民的实际生活感受,仅仅把目光盯在冷冰冰的统计数字的变化上,看到某些数字上去了就觉得政绩目标实现了,而不管老百姓是否实际感到了满意,这种所谓“科学行政”就完全是舍本逐末。若是像个别官员那样,故意操纵专业统计手法,故意用令普通百姓难以弄清的专业统计数据来掩盖实际工作中的失误,粉饰太平,就纯属掩耳盗铃,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因此,要恢复统计数字在老百姓心目中的信用,仅仅靠把统计工作做得更好、更科学是没有用的。根本的做法是让各级政府部门行政的目标回到正确的方向。只有当数字不再出官时,官才会不再出数字。统计作为一门科学,也才能不再承担过分的责任和义务。

  (作者系商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