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绰号:逐渐消亡的艺术?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4日 11:0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经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张斌

  今年斯诺克世锦赛,十几天的赛事在全球累计吸引了2700万人次的电视观众。而另外一个报道称,单是半决赛小丁与小特的对决,中国市场就贡献了3000万电视观众,在电视屏幕前守候直至深夜。

  而此次赛事转播期间,有个吸引众多观众的小插曲——解说员姜毅发起了一项有趣的小活动,为丁俊晖起一个合适、响亮的绰号。此一动议不难理解,这么多年了,我们早已熟悉了“皇帝”、“火箭”、“巫师”等等雅号,在现场和电视直播中,无数次地被呼唤。

  斯诺克迷们很配合,几天之间就创造出了二十多个小丁的绰号。既有大国意识的“中国龙”,也有大量网络色彩极其鲜明的家常创意——“晖太郎”、“丁海神针”、“庖丁”、“钉子”、“丁丁”等等。小丁的妈妈倾向于“中国龙”,我亲自问过小丁,他最愿意接受哪个?小丁略带调皮地选择了“晖太郎”,我找准机会紧跟一句“你同意嫁人就嫁晖太郎吗?”小丁聪明,悄然遁去了。

  估计姜毅还会执著于此,迟早要给小丁一个伴其一生的响亮绰号。暂且按下小丁不表,今天借此聊聊运动绰号这个话题。稍有资历的体育迷对于绰号的记忆如数家珍,从“贝利”到“大鲨鱼”,从“魔术师”到“卡卡”,从“老虎”到“大炮”,绚烂多彩。贝利时代,葡语世界里的足球明星们大多不是以真名示人,绰号替代一切,护照上的名字足足能列上两行之多,而日常呼唤再简单不过。

  世界之大,学科研究无奇不有。美国大学中居然有学者专注于研究体育明星的绰号历史,学者们自豪地将这一体育文化传统定义为“艺术”,上世纪二十年代,运动员拥有绰号的风尚达到巅峰状态,一场棒球比赛的出场队员名单看上去活像是密电码。还记得《奔腾年代》那部电影中表现的赛马场景吗?每一匹骏马都有一个我们几乎无法理解的绰号昵称,就像是外国人无法完全读懂“飒露紫”和“什伐赤”一般,那是我们唐代“昭陵六骏”的雅号。学者们统计,从1871年至1968年间,美国各大职业联赛中有28.1%的运动员有过鲜明的绰号,其中最为流行的三个名字分别是Lefty(左撇子)、Red(褐色头发)、Doc(博士)。到了五十年代之后,绰号已经不再像过往那么流行了,但是亲朋好友、记者或者队友还是乐于给他们喜爱的运动明星送上一个雅号,当商业化迅猛来临之后,赞助商或者球鞋制造商则乐于球星们有一个响亮的绰号,那样与目标人群的沟通会自然顺畅很多。

  凯尔特人队的前锋格伦·戴维斯有个雅号——“大宝贝(Big Baby)”,在他的朋友圈子里和职业赛场上,这个名字几乎已经完全取代了他的大名,很多朋友居然忘记了他的真名。而这个名字的缘起是格伦小时候爱哭,妈妈随口就给儿子送上了这个创意不足的昵称,沿用至今倒也有了几分情趣。可是,新一代的职业运动明星们越来越没有了获得超级绰号的礼遇了。学者们认为,以往最喜欢为运动员们起绰号的是记者和电台解说员,在没有电视直播的时代,受众往往无法将名字与形象完全关联在一起,为了便于记忆和突出特征,“左撇子”和“褐色头发”也就营运而生了。如今,受众不仅可以看到具体的电视形象,加之互联网上更加丰富的视频展现,一名运动员的想象空间已经几乎荡然无存了。

  截至去年,美国职业体育联盟中还在使用绰号的运动员比例不过8.1%了。有一种观点认为,之所以绰号的风尚减去,也与各个联盟的国际化趋势有关,大量的海外球员在美国没有前世,今生的绰号也就难了。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